冯小刚的电影伤害崔永元了吗?

冯小刚的电影伤害崔永元了吗?


《手机》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无论是在冯小刚的作品中还是在世界电影史上,这都是一部非常牛逼的作品。没有看过的朋友建议找出来看一遍。

看《手机》的时候我确实联想到了崔永元和他的节目《实话实说》,但并没有产生任何不好的联想。也许因为我那时候还只是一个单纯的中学生。但是多年后确实可以理解崔永元的愤怒,毕竟可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看完电影后产生不好的联想,对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这是一件残酷的事。尤其这种伤害来自之前请他吃饺子的朋友。类似的情况即使换做其他人,也很可能会去揍对方一顿。

我的一些奥派朋友常常引用据说是罗斯巴德的观点“心理伤害不是伤害”。我不确定这句名言到底是什么意思。也许是说心理伤害不应该被法律追究?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似乎有道理,因为心理伤害非常主观,难以衡量。我骂了一句脏话导致一个人跳楼自杀总不能让我来负责。

但法律之外,还有道德。人们经常引用鲁迅在文章中骂梁实秋丧家狗但对方却毫不计较来展现民国大师的风度。我不认同这种观点,首先鲁迅那样做是错的。更不要说他学了一点马列的皮毛就自以为真理在手骂别人是资本家走狗是一场愚蠢的悲剧。鲁迅的后来者李敖在这方面也错的离谱,写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人或事的分析把某些道理讲明白,重点并不在于评论具体的某人某事某新闻的对错得失。李敖却反客为主,一生为自己骂了多少名人而自豪。这是贬低了写作。他的沾沾自喜和那些统计鲁迅骂了多少人的学者一样无聊。

我们在交谈和写作中要尽量避免伤害别人,这是起码的教养,和尽量不要骂脏话是一个道理。郑渊洁当年因为没有大学文凭被女朋友抛弃了,这成了他的心结或者说灵感源泉,他的小说中常常写男生被女生抛弃后奋发图强功成名就再见到前女友时意气风发的场面。郑渊洁认为“不管什么经历都是作家的财富”,这一经历确实刺激他不断的写出精彩的小说情节。但是我们无法想象郑渊洁故意给这些小说中的“前女友”起一个和自己前女友相似的名字,或者让她们有相似的外貌做类似的工作。如果郑渊洁那么做,那就是下流的影射。

我理解的刘震云给《手机》男主角起一个和崔永元的名字相对仗的名字“严守一”,是一种创作中的机智,男人间的调侃。在创作草稿中男主角和崔永元的经历高度相似这些其实没有问题,但是事后应该处理(修改)一下的。这些在创作中都是可以处理的,并没有太多困难。就像并不是把虚构人物写的和原型不像就没法创作了一样。通过简单的技术性处理,把电影中的男主角和崔永元区别开来并非难事,也丝毫无损作品本身。这是朋友间起码的设身处地,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善意。(或者就直接征求对方的同意)。可惜这些起码的礼貌与教养都没有体现出来。我相信冯小刚和刘震云并没有恶意,但是他们的作品在事实上产生的“影射”足以让崔永元感受到深深的恶意。这并不是因为崔的敏感与抑郁,换做大多数人都会愤怒伤心。

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作家们愤怒于莎士比亚动辄抄袭他们,作品的质量与创作者的德性并没有必然关联。刘震云和冯小刚拍电影时对待崔永元的方式是不道德的,是欠揍的。但这并不影响《手机》是一部杰出的电影作品。崔永元的铁粉们为此谩骂这部电影,打低分,也是令人遗憾的智商悲剧。这是殃及无辜了。至于崔永元攻击范冰冰,也同样是殃及无辜。关于偷税我不评论什么,我看过的关于“税收”最精彩的文章是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讲的一个故事,就在他的《经济学诡辩》一书中。这个故事和电影《手机》一样幽默讽刺又悲哀,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建议去读一下。读这种伟大的经济学名著,并不能让我们变得富有,但至少可以减少很多愚蠢的愤怒。

人在愤怒中常常把无辜者当成敌人,把邪恶的伤害当成正义的报复,把冲昏头脑的愚蠢当成理性的算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容易犯下的错误,崔永元并没有例外,我也犯过类似的错,写这篇文章并没有专门批评他的意思,只是反省自己从中学到的事。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