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到大城市
高考之后,到大城市
原创: 陈兴杰 菁城子

2008年中国参加高考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这个数字到第二年上升为1050万人。这是1980年代婴儿潮的顶峰。
此后这个数字就不断减少。事实就是在那两年,大城市高考报名人数也在减少。2009年上海报考人数比上年减少20%,北京则减少15%。今年是千禧一代首次参加高考,数字有所回升,也只达到975万人。长期来看,中国年轻人只会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经济在发展,高校在扩招,大学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报考人数逐年减少,此起彼落的结果很明显:上大学变得容易起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大学录取率接近100%。河北江苏这样的高考大省,大学录取率也超过90%。2017年中国高考录取率已超过70%,多数考生读大学都不难。
你可能说,不能这样比啊,好学校就那么多,竞争依然激烈。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对于考不上好学校的学生,教育环境的变化,还是有很重大的意义。
过去的高考改变命运,很重要的原因是,这几乎是他们摆脱农村环境,到城市生活的唯一机会。一个穷学生哪怕只考上普通大学,相比起他的落榜同学,命运有如天壤。今天的高考竞争再激烈,命运的裁决早已没那么残酷。高考依然重要,可是说到“决定命运”,实在言过其实。
名校虽然难考,考进普通大学的学生,他们仍然有机会拼一把。想读好学校的学生可以考研深造,想早早工作的学生,可以提前准备,熟悉社会环境。有位老人说,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这个历史进程就是你搭乘的城市列车。
每年高考结束,都会有同学问报志愿,专业和学校如何取舍。我的高考在十几年前,本不该贸然给出建议。可当我看中国城市化的图卷,我还是建议:尽量到大城市。考得好就不用说了,中国最好的大学都在大城市;考得不好的学生,只能读一所普通学院,我还是建议到大城市。这个选择比你多考十几二十分还重要。
考不上好学校,很多父母就想:到哪上学不是上,在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地级市,读一所什么学院,离家里近,偶尔还能回来看看。这四年时间,在当地找个工作也方便。
这就是很多父母的想法。那些微不足道的“好处”“方便”都是诱惑,它勾着你留下来待在熟悉的环境。多数人对家乡总有不可思议的偏爱。
在这样的小城市,同学大部分是本省人,他们带来的新鲜信息很有限。这个城市也许你早已去过,没什么新鲜感。在这个城市读大学,感觉是换个县城读高中。
小城市没有高级产业,没有新科技,没有房地产,更谈不上金融。在大城市寻常可见的高级货,在小城市很少人提起,仿佛那是很遥远的东西。
大学四年说长也长,眼界一旦限制,想象也就停止。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通常和本专业相关,几年后才痛苦转行。因为这四年时间里,你学习的课程,老师的教导,还有你的实习过程,这些全在暗示你该有怎样的前程。没见过大钱?抱歉,创业的想法可能就是开个餐馆。
高考这时的意义就在于,你有很正当的理由,登上远行的火车,给一次空投自己的机会。
在小城市生活,有许多身不由己。父母看你近在眼前,他们会帮你找工作。当地银行国企在招人,哪还有公务员岗位,他们都盯得紧紧的。小城市上一代人的眼界,不可能太高。他们为你奔走,殷殷劝说,你听还是不听?如果你的情侣在当地,人生基本就已固定。
当然我不是说这样的人生都不幸福。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侍奉父母终老,随便找份工作平稳度日,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可是对于怀抱梦想,想看看外面世界的人来说,这条报路径太残忍了。如果你在大城市读书,最后选择回家乡,也算知道想要什么。
幸运的是,中国有很多大城市。不用都去北上广,像武汉西安成都南京这些大城市,都值得投奔。身处农村和小县城的同学,要去就去这些地方。拼博多年,不就是想呼吸新鲜空气吗?上大学这样宝贵的机会,不要白白浪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