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平等的愚民


高考:平等的愚民


寒假,一个上高三的远房小表妹到我家来,我为她辅导功课备考。藉此,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高考,观察高考下的孩子。我的态度向来鲜明,深恨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荼毒莘莘学子,而近来的“家教工作”尤其加深了此见。据我当年高考已过去了近二十年,考试的形式变化甚微,实质几无更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仍前仆后继,身受其害。
应试教育最大的害处是人为地将纷繁丰富的世界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考要考的,一类是高考不考的。任何问题都必须先据此归类,再区别对待。要考的,死记硬背,连蒙带猜,书山题海,无所不用其极;不考的,一概斥之为不务正业,不求上进,不得染指。即使偶有兴趣萌芽,也常被家长和老师扼杀于摇篮之中。表妹歌唱颇有天分,但父母不能接受她成为一个歌手。最终她放弃了,按照父母的意愿跋涉在高考的羊肠小道上。
活生生地将思维割裂,从根本上违背了成长和思维的性质,为大脑套上了无形的枷锁。真正的有价值的思考必然是多维的自由的,未必在考纲之内,未必符合标准答案。对思想削足适履,好奇心死掉了,学习的兴趣死掉了,思想和自由都死掉了,创新更不可能诞生。
高考犹如一面强大的滤镜,将花季少年的七彩人生全部过滤,通过了滤镜的考生,只剩下唯一的数据——分数。(特长生艺体生等为少数,而且只是用另一种滤镜代替普通高考的滤镜)考生的个性、情感、经历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等都不重要,你甚至已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而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前途和幸福都只化为了这分数,为此而上天堂,或下地狱。这个将人物化的过程,看不见一丁点对个体人格的尊重。
应试教育的实际后果早已昭然。极端的事件就不说了,以免以偏概全。只以人人须学的英语为例,中国教育制度中对作为一门外语的英语的强调几乎到了无以复加令人发指的变态地步。但学了十几年后,多少人大学考完四、六级以后,因对英语强烈的厌倦痛恨,此生再也不愿意碰英语,更不论听说读写译!全民学英语的中国,英语水平恐怕还赶不上柬埔寨摆地摊卖手工艺品的文盲小姑娘。违背学习规律的应试教育,使得英语脱离了一门语言的本义,它本应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却单纯沦为了考场上卡人的一道可怕栅栏。
若将应试教育弊端一一陈列,早已罄竹难书。对之的批评向来不绝于耳,或鞭辟入里,或子规泣血,无奈东风无情,数十年来收效甚微。而被高考苦苦折磨的家长和考生更不乏受虐式地赞同应试教育,其最大的理由就 是,至少高考是平等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所谓的平等显然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只要愿意睁开眼睛看一看,就知道不过自欺欺人。如果平等,就不会有占海特一人独战大上海,那还仅仅是作为高考预备的中考!在偏远省份注定落榜的成绩,到了北京上海就足够上清华北大,你还认为它是个平等的制度,要么是这笑话太冷,要么是你体温太高。


诡异的是,其他情形没有人如此重视平等。“平等”的高考下进了大学,出校门的时候没人要求就业“平等”,没人要求招聘单位都得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录用;找对象的时候,也不要求“平等”,要求按统一标准给每个人打分,填报配偶志愿,等等。不能说上大学比找工作或找伴侣更重要,为什么唯独高考需要以“平等”为卖点?
高考真的需要平等吗?每个人生而不同,而作为培养人的机制,当然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个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道理,无论东方西方,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大师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已知之践之。到了两千多年后,号称现代的教育机构,不管对谁,却用同一套教材,开同样的课程,考同样的试卷,采用一样的评分标准。不管是和田玉,还是钟乳石,一律打造成鹅卵石,这就是平等么?什么时候“平等”成了压倒人性的目标?
有人会说,统一高考会少些腐败。确实,我们被腐败搞怕了,一提起能反腐便让人热血沸腾而不计代价。可惜,高考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世外桃源,幻想能少些腐败不过美丽的乌托邦。但是,我在此并不打算揭露高考黑幕。只是请你想想,为什么在应聘或求偶时,我们不那么介意腐败?
当然有人不服气,谁说招聘不腐败?多少人是凭关系混进了好单位?所以我们要求公务员招考公开公平公正。那么你再想想,混进的都是什么单位,为什么我们只要求公务员公平招考?想清楚这点,就离问题的实质不远了。
问题的实质是,高考的存在与教育权的平等并无关系,而是因为几乎中国教育机构都只有一个老板,都只是这个老板的工具。
工具的用途老板称之为“培养人才”,或者说,就是“制造人形工具”。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任务。因为“工具”是由人形生物组成,“工具”制造出的产品也是人形生物,都长着人的大脑,来支配它自己的一举一动。人脑不比电脑,不是靠键盘鼠标电钮之类的来运行。
所以,首要的是保证“工具”能忠实地执行命令,为此须控制数量庞大的人脑。除了采用统一的指令,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几无他法。既然是“工具”,无论是作为生产的工具,还是作为产品的工具,都不应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目标,这些都不可能在老板考虑范围之内。如果给予这些“工具”太大的自由选择自由发展的权利,不但无益,而且危险。相应的,任何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完善人格有关的课程,都要么不开设不考试,要么将其最小化,如哲学、逻辑、论文写作、真正的世界历史和伦理、审美、文学欣赏等等。
其次,教育机构隶属于同一个老板,没有独立的财产。无财产者无人格,即没有独立的意志。教育机构若有一定的自主权只是老板的恩赐和权宜之计,而绝非不证自明的自然权利。从道理上说,谁出钱,就该听谁的话,也是天经地义之事。但为什么只能拿这个老板的钱?为什么不能象办公司那样办学校?国外靠捐赠就能办出一流大学,为什么中国不行?这就是中国国情,你懂的。
第三,虽然这位老板的每一分钱都是从家长们那里收取的,它却并不顺理成章地将家长们当作股东,而是要想法设法地让所有人相信,它才是家长和学生们的恩人和主人。要让这太过明显的弥天大谎深入人心,必然需要一整套特别的手段将人的智商降低到相当程度。
成功地将人的智商降低到“工具”的水平,又面临新的问题。现代社会即使是“人形工具”也需要识字也需要知识,越高级的工具需要越多的新知识,不然连抄袭连山寨都困难。鱼和熊掌如何兼得?只能通过许多年的漫长加工,让“人形工具”懂得了一些必要的知识,却丧失了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可为其所用,而危害性也大为减小。
唯一让老板有些无奈的是,它没有能力亲自将制成的“工具”一一安插到它指定的地方去。但即便使用不那么得心应手,总的来看仍利大于弊。保留了逐利本能的“工具”能带来更多的财富,而能独立思考且有勇气摆脱它控制的毕竟少之又少。
由此,如果一定要说平等,和皮鞭下平等的奴役一样,高考,不过是谎言下平等的愚民。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