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停止去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无法停止去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切都不如人意。”
这是电影《把爱传出去》中男孩崔佛的心声,也是《关键投票》中女孩莫莉的处境。也许我们可以套用托尔斯泰的话:幸福的青春期各有不同,不幸的青春期却如此相似。
莫莉和崔佛都有着失败的父母,父母糟糕的生活和失败的人生让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很难再尊重他们,而青春期又是需要权威与偶像的时期。他们的叛逆指向自己糟糕的家长,他们的尊敬给予自己喜欢的老师或其他精英。
这是多少人的青春期。
二
出现这两部电影中的都是社会课老师。社会学本身是左派的大本营,很少有比这个学科更关心“改变世界”的了。莫莉的父亲是一个每天上班迟到、在工厂里负责洗鸡蛋(也做得一团糟)的中年男人。他已经接受了自己失败的人生,并不关心选举。(“竞选投票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制造一种你有某种权利的假象。你支持谁都无所谓,我们依然付不起医疗保险。”)但是莫莉还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面对“一切都不如人意的生活”,最期待的就是改变。她“帮”父亲填写了政治调查的问卷,一再督促父亲去投票,最终“替”父亲投了票。潜意识里她觉得自己糟糕的生活是因为政治不够关心她,是因为“两个参选党无一例外的忽略了工薪阶级(也就是她这样的家庭)的需求。”政治是她看到的唯一有希望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式。所以她对选举这件事如此执着。——即使她只是一个没有选举权的未成年人。
对未来感到迷茫无助的年青一代,常常会异乎寻常的关心政治并投入其中。这种盲目的热情常常被政客所利用。
三
政客们在街头造势,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为何选举是一项重要的权利”……这一幕幕场景让《关键投票》成为属于这个时代的一堂民主课。正如《独立宣言》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堂民主课。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
——《独立宣言》
这个时代的民主课和那个时代的民主课看起来只有个别字词的差异,实际上却存在天壤之别。
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政府的职责是保障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这个时代,人们却认为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创造幸福,民主堕落成了“为民做主”。
在《独立宣言》的时代,如果一个人要求政府保障自己的养老,负责自己的医疗,承担自己小孩的大学学费,给自己的小孩提供免费午餐,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个笑话。——在那个时代,人们讨论是是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
在《关键投票》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人们向总统候选人倾诉自己的收入的微薄、对养老的担忧、交不起医疗保险的苦恼。——人们已经习惯了期待政客做出更美妙的承诺,并且指望政府真能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在《独立宣言》的时代,政府是公民的仆人。公民的尊严不允许人们乞求仆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为自己“谋幸福”。
在《关键投票》的时代,政府是人民的爸爸(说“上帝”更准确吧。)。各行各业的人要求政府照顾自己的利益,倾听自己的呼声,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工作。
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再是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不再是警惕政府的扩张,而是“民主制度下人们的贪婪本性趋向于使得追求福利又手持选票的大众热衷于投票给奥巴马这样的大政府主义者,使得国家经济步步下滑,自由节节败退。”(王光裕语)。
追求个人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责任。逃避责任,就意味着出卖权利。
四
激烈的批评者喜欢抨击政客的虚伪和狡诈。说他们为了选票而消费底层的苦难,为了取悦民众而损害国家的未来,为了四年的稳定任期不惜为将来的危机制造隐患。
《关键一票》却让我们看到他们紧皱的眉头。
电影里,幕僚一次次的提醒总统去讨好选民。
有一刻,总统的双手绞在一起,问:“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一刻,另一位候选人被妻子的巴掌打在脸上,她痛斥他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外行人,不敢坚持原则。”
这样的时刻在真实的现实中发生过吗?
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政客们的演技越来越高超,他们的承诺越来越动听。
那些会因为原则和良知而动摇的政客,都早早的被淘汰了吧。
五
《关键投票》是那种犀利却又温柔敦厚的电影。我在看的过程中甚至会为政客们感到难过。他们风度翩翩,他们野心勃勃,他们大权在握。他们可以知道一个陌生人的一切并且让对方“一见如故”,他们闪耀着“人格魅力”。(虽然这些大多是背后的团队包装出来的。)
在这个时代,民主制度已经发展到要求竞选者必须是“影帝”,而不是国家忠诚的仆人。时代和民众要求他们来扮演上帝的角色,要撒那么多谎言,要做出那么多虚假的承诺。要无限的扩张政府的权力,增加债务和通货膨胀。
如果说政府的角色是国家的仆人。那么哪有仆人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哪里有仆人能出钱给主人养老的?哪里有仆人可以为主人的孩子提供物美价廉的教育的?哪里有仆人有责任解决主人的看病难问题的?……
如果民众要求政客去扮演上帝的角色,他也会像电影里的人物一样眉头紧蹙吗?还是会乐此不疲趁机扩张自己的权力?
六
在美国的许多影视剧里,总统竞选人身边负责选举事务的工作者常常是那种阴险狡诈(精明干练)的角色。他们站在幕后,他们不择手段,为达目的誓不罢休。
《关键一票》的伟大之处在于也给了他们发言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他们的痛苦和纠结。
民主党候选人格林里夫:“你到底怎么回事!你策划的竞选一向是具有某种意义的。”
已经“七连败”的竞选团队经理阿特:“不,只有我支持的候选人胜利了,那些才是有意义的。你知道每次理论上都是正确的,可希望却伴随着失败一次次落空是什么样的感觉吗?”
总统安迪:“我无法停止去想,我们是怎样改变立场……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马蒂:“赢得胜利。一旦失败,你所计划的一切都只是计划。你所做过的,则毫无意义。”
竭尽全力去赢得选举,这是他们的工作。
他们会问自己身边的领袖,谁会记住失败者的名字,不能上位的人到底有什么机会是实践他的原则和政治抱负?那么多年的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他们不能帮自己支持的领袖赢得选举,谁又会尊敬他们的工作,他们会有光明的前途吗?
他们是总统背后的人,很多时候甚至担当着选举大戏的“导演”,他们雄心勃勃的塑造着这个时代,但他们也是时代的产物。
七
自由市场的信奉者们常常批评民众的目光短浅。
但目光短浅本就是人性。鼠目寸光并不是一个形容老鼠的词汇。世界上还有比拒绝眼前的诱惑更困难的事吗?(批评者会质问:还有比面对诱惑却不冷静思考更危险的事吗?)
当一个失业者要求政府给他创造就业机会,你可以给他讲经济学,告诉他政府本身是不具备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的。政府搞的拆啊建啊各种大工程啊……这些虚假的就业机会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造成的后果会比大批人失业还严重。——但是这个失业者会考虑那些宏观的事情吗?
当一对贫穷的夫妇要求政府让他们的孩子上得起大学,提供免费午餐,你告诉他们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应该使用其他纳税人的钱。政府动用其他纳税人的钱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年轻人都去上大学了,你的孩子学到的一堆垃圾知识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他毕业出来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去上技校或者早早工作。——他们愿意听吗?
当一个雄心勃勃的政客打算用谎言、外债、滥发钞票而获得总统的职位,你去告诉他这样违背原则去附会民众其实就是做最卑贱的戏子去表演去讨好观众与其如此为什么不投身演艺业做一个有尊严的真正的演员做虚伪的政客其实是虚度人生是浪费了仅有一次的生命……他会理睬你吗?
八
电影里的女孩莫莉说:“世界上所有伟大文明的发展,都遵循相同的路:从奴役到自由,从自由到富足,从富足到满足,再从满足到冷漠,再从冷漠回归到被奴役。如果我们想要创造不同的历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忘记历史的人注定沦陷在这个循环中。”
王光裕说:“美国,作为世界历史上最自由的国家,在短短两百余年间,就让世人看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联邦政府,疯狂扩大的政府开支,天文数字的政府负债……美国的历史无非是再一次印证了制度设计的精良不可能敌得过人类对权财的贪婪。”
布尔费墨说:“欧美的经济越来越糟糕,因为人们被政府欺骗,认为要过上好日子,靠政府就可以了。幻想通过政治的方式代替自己的努力。”
后两段话是经济学学者的冷静分析。是电影里没有说(也许是导演没有想明白)的“道理”。
电影毕竟不是用来说道理的。虽然《关键投票》是导演在重新思考选举的意义。电影让我们看到政客和媒体人的虚伪,穷人的软弱与懒惰,也让我们看到他们真诚严肃的时刻。
就像那个整日吊儿郎当的父亲在电影的最后也会穿上西装,系上领带,心怀羞愧的对两位总统候选人说:“我一直有机会……如果我下决心,不再流浪和醉酒,而是为人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的话。也许我也可以站在,你们今晚所站的地方。”
兼具宽厚与犀利,这正是《关键投票》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被我们看穿他们的虚伪,不负责任的父亲,漠视女儿的母亲,擅长表演的总统,背叛原则的政客,利用小孩的记者,不择手段的竞选团队……但是每个人也都有机会被我们看到他的痛苦,他的无奈。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被看见的时刻被理解。就像那个拒绝女儿的冷漠母亲抓狂的摆着手说“我不想让她看到我这个(落魄的)样子。”就像要用工作机会收买选民的总统终于在最后一刻良心不安而放弃了。每个人都在犯错,但每个人都有机会回头。
这是导演内心的善意,是一种希望,像是说,我们和我们的民主制度,会不断的犯错,会一错再错,但是会回头,会改正。
会吗?我不知道。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