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公子的诡辩
花花公子的诡辩

我认识一位朋友, 家里有钱, 他平日的行事作风是花花公子, 喜爱奢侈消费。 比如说, 他常邀朋友唱歌喝酒, 动辄点上千块酒水, 一晚下来, 几万元如流水。 他喜欢邀请姑娘结伴出游, 一路上少不得他花钱。 至于其他方面的大手大脚, 一年下来, 百八十万的花销, 大概都算少的吧。
有钱人出手阔绰, 纵情声色, 这本来很常见, 轮不到我来置喙。 只是这位朋友喜欢讲理, 经常发一些看似有理的奇谈怪论。 语言这东西有迷惑性, 只要稍加修辞技巧, 歪理也能振振有辞。 只可惜, 道理方面我会较真, 不管对方有钱没钱, 也不听巧舌如簧。
朋友认为, 有钱人奢侈, 对他自家可能是坏事, 对社会而言, 却是在做贡献。 他那挥金如土, 纵情声色, 养活了很多倚此发财的商家老板。 有钱人不去奢侈消费, 那些侍酒生服务小妹, 他们到哪赚这个钱?
前段时间, 这位朋友开始玩帆船, 整套装备花费百万, 一次出海要几万。 朋友说, 没有像他们这样的富人玩帆船, 中国不会有这个产业。 做帆船的工人, 海滩边的服务生, 安保救生员, 都是有钱人在养活。 有钱人奢侈浪费, 可以使底层百姓活得舒服一些。 他们看似奢侈, 其实和慈善差不多。
这样的道理对不对呢? 听起来毫无破绽, 很是那么一回事。
等一等,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 岂不是违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教导我们, 应当克制物欲, 要勤俭节约, 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这两种说法, 哪一样才是正确的呢?
事实上, 关于浪费好还是节约好, 经济学界一直有争议。 争议的背后是两个经济学门派的分野。
19世纪,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 , 开篇就讲破窗谬误, 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问题。
一个顽童砸了一扇窗户玻璃,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按照前面的说法, 当然算是好事啦。 “ 如果玻璃老是不破, 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
顽童砸玻璃, 给玻璃工带来6个法郎的生意。 玻璃工赚到6个法郎, 他会拿这个钱去消费, 买鞋, 于是给鞋匠带来生意。 周而复始, 所有人都有活儿干。 砸玻璃的那个顽童, 反倒成了发展经济的有功者。
这个理论后来被发扬光大, 成为凯恩斯主义的” 总需求理论“ 。 简单地说, 应该重视需求。 生产无力, 是因为需求不足, 民众不愿意花钱, 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花钱。 即使这个钱看起来浪费, 对经济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早在凯恩斯之前的巴斯夏, 他就说, 这个理论纯粹是胡扯。 如果破坏反倒成好事, 为什么要等那位顽童砸玻璃, 直接把房子拆了, 岂不是创造更多经济机会?
破窗谬误之所以谬误, 乃是因为赞成者只看到“ 看得见的” , 忽视“ 看不见的” 。
顽童砸碎窗户, 造成了实际损失—— 窗户玻璃损坏, 失去了它应有的用途, 不能满足人的需求, 这当然算是损失。 房屋主人花了6个法郎修补窗户, 看得见的是玻璃工人赚到这个钱, 拿它买这买那; 看不见的是房屋主人少了这个钱, 他没办法做别的事情。
原本, 房屋主人可以拿这个钱买一双鞋、 买一本书, 现在却做不成。 玻璃修好以后, 玻璃的需求得到恢复, 可是其他方面需求无法满足, 这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你可能会说, 玻璃工人赚到那个钱, 可以创造连环的财富效应啊。
不要忘了, 按照这个说法, 房屋主人把钱花出去, 效果是一样的。 但是他的损失已经造成, 再没办法挽回。 损失就是坏事, 坏事无法变好事。
巴斯夏说, 如果破坏是好事, 为什么不赞成烧毁巴黎呢? 那将带来多大生意, 将是多大的好事啊。 很显然, 只有疯子才会赞成这样干。
理解的巴斯夏, 你再看一些财经新闻, 就会对一些谬论嗤之以鼻。 比如说, “ 地震将刺激经济增长” ( 如果真是那样, 为什么不主动地炸毁城市呢? ) 再比如说, “ 战争刺激经济发展” ( 如果战争有此奇效, 统治者可以在经济衰退时, 通过发动内战刺激经济增长啊。 )
你可能会说, 砸坏窗子玻璃、 地震和战争, 这些都是纯粹破坏, 这些事情和奢侈性消费, 有可比性吗? 你说那么多“ 破窗谬论” , 如何反驳“ 浪费刺激经济发展” 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 砸坏窗户, 地震和战争, 他们带来的经济后果, 就是财货失去效用, 无法再满足人的需求。 同样的道理, 消费使人需求获得满足, 财货“ 满足于人” 的属性, 也逐渐失去。 一顿美味大餐被消费, 分落食客腹中, 也就失去了原有功能; 一张白纸, 被写满字迹, 揉成团扔进纸篓, 它的财货属性也就失去。
从这个意义说, 日常消费和其他消耗财货的形式并无本质区别。 消费就是消耗, 直接后果是财货减少。 差别只在于, 战争和破坏带来痛苦, 消费则是满足人的需求, 使人的身体和精神获得愉悦。 这种愉悦只有转为生产, 才会带来财富增加。 持续的声色犬马、 纵情享乐, 只会不断消耗, 并不能带来财富增加。
我的那位朋友, 他纵情于声色犬马的享乐, 固然是他本人自由( 我毫无保留地赞成他有奢侈浪费的权利) , 也能惠及一些人, 但是他的那套说法却是错误的。
享乐消费不是生产, 不能带来财富的产出。 只有把钱置于生产, 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 这也是花花公子和企业家的区别。 这位朋友如果不把钱花在纵酒帆船, 这些领域的劳动者, 他们也会到其他领域继续工作; 如果他的钱花在在投资, 能帮助到的人, 显然会更多。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