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女交际



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女交际

彻底击垮你国人的“逻辑思维”(小明学习比之前努力,成绩提高了,成为班里的优胜者,同时却学会了抽烟=学习成绩越好越容易抽烟)
无自动替代文字可用。
未婚时期
  在男女交往方面,当时的英国制订有许多甚为繁琐严格的社交礼节——未婚男女的最佳会面地点只能是教堂晚宴、节日舞会等公众社交场合;无论性别,在与人谈话时都必须挺直脊背、语调适中;与人交谈没听明白时,得先说声“对不起”,之后才能示意对方把刚才的话重复一遍。倘若哪个年轻人在公众社交场合做出了诸如翘腿、眨眼、耸肩、整理头发、死盯着对方、无节制地大笑、用手脚打拍子、谈话中粗话不断、把手放在讲话对象的肩膀上之类的冒失举止,则会被看成是粗鲁无礼、没有家教的乡下人。
一位年轻男士如果在某个社交场合遇到了一位他想要深入了解的年轻女士时,他不能兴冲冲地上前搭讪,而是得请一位两人都熟识的朋友,让他向对方介绍自己。但即使已经被人介绍给了某位陌生女士认识,也并不意味着这位男士以后可以在别处和对方随便搭话——因为那样做是极其没有礼貌的。
当某位男士被友人正式介绍给自己心仪的女子之后,他只能在晚宴结束后通过递出卡片的方式,来询问对方是否乐意让他护送回家,从而推测出这位女士愿意接受自己追求的可能性大小。因为就算接连收到好几张询问卡片,淑女们也只会把表示应允的回执卡送给自己最倾心的那位绅士,决不会做出一脚踏数船的不道德行为。
此外,英国社交界还有利用例如扇子、遮阳伞和手套等各种私人物件来向某位男士传达自己真实感情的暗示手法。下面以扇子为例,列举一些当时的淑女最常用到的暗示语:
慢扇——“我已结婚”或“我已订婚”
快扇——“我是独身”
右手执扇,在脸前扇动——“来,随我来”
左手执扇,在脸前扇动——“走开”
将扇子一开一合——“吻我”
将扇子完全张开——“爱”
拿扇子轻轻划过额头——“有人在看我们”
将扇子停在右脸颊上——“好的”
将扇子停在左脸颊上——“不”
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们而言,婚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有权选择结婚、很晚结婚或者不结婚,却不用担心因单身而受到任何歧视。事业有成的单身汉不仅享有“钻石王老五”的美誉,而且终生都拥有追逐年轻女孩儿的权利。
而妙龄淑女们对于理想丈夫的认定标准则远比男士们浪漫得多:他必须无私、正直、勤勉、耐心、友爱、有同情心、有美好的理想,年纪最好比女方大10岁以上。当然了,他也不能太过贫穷。
恋爱时期
  维多利亚时代,处于恋爱阶段的绅士和淑女无论见面还是约会,总会处在某种方式的公共监督之下。当时的英国礼法规定,只有在得到女士允许的前提下,男士才可以主动登门拜访对方。在送别时,女士只能派遣一位仆人来送男士出门,自己绝不能亲自送到客厅门外。不管两人的关系多么亲密,一位良家女子也决不可做出在深夜里与男士一同外出的轻浮行为。而男士若在未婚女士家呆到很晚,也照样会被视为一个举止欠妥的严重失礼者。
交往中的男女双方通常会互换用词热烈的情书,陷入甜蜜恋爱的女子们还会在本子上记下详实的爱情日记。除此以外,恋人之间也会互相交换一些诸如古币、肖像、诗歌、素描和头发之类的拥有特殊含义的小纪念品。
无论恋人们多么如胶似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习俗也决不宽恕放纵肉体的爱情。尽管有一些证据暗示许多女性——尤其是来自下层阶层的女性在走到婚礼的圣坛之前就怀孕了,但多数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夫妇依然很好地做到了纯洁的婚前交往。
订婚时期
  十九世纪时的英国社会认为,当一位绅士向一位淑女提出求婚时,女士最好要表现得腼腆害羞一些。她不必即时作出回答,可以等到真正做出决定时再回复对方。只有在女方接受了男方的求婚之后,追求者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女友家拜访家长,以征求心上人父母的同意。而这个先后顺序是绝对不能颠倒的。
等到双方父母都同意了两人的婚事之后,恋人们就可以举办订婚仪式来定下婚约了。在订婚仪式上,男女双方需要交换订婚戒指——与结婚戒指不同,订婚戒指上面不能刻字,只能制作成镶嵌有宝石且没有半点接缝的指环(意为“双方的爱情美丽又坚固,让他人无隙可乘”)。由于算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之一,假若男方悔婚,女方有权保留订婚戒指不再奉还(本质上有点像购买贵重物品时预先交付的定金)。
即使订婚仪式已举行完毕,恋人们也会继续向对方赠送鲜花或情人卡等不太私人的小礼物(威尔士地区的男子则会赠送一把亲手雕刻、被称为“爱钥”的木头钥匙,以表述自己非君不娶的真心),来向周围的亲友们传达他们想要结婚的意愿。而订婚之后、结婚之前的这段时期,男女双方的一切言谈举止必须做到无可指摘的绝对忠诚。
好在订婚时期往往不会很长。除非爱侣们在结婚典礼来临之前,发现对方身上存在有自己永远无法接受的不足之处。
结婚典礼
  与其他王族成员不同,当时的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王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恋爱结婚的。基于这个带头作用,十九世纪的英国主流社会已经基本上认可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以及女性也能够自行选择丈夫的权利。
当时的贵族新娘在结婚时都会戴着宝石王冠、穿着金银丝刺绣的婚纱、外披内侧附有毛衬里的天鹅绒礼服外套,以彰显出双方家族的显赫地位与雄厚财力。不过考虑到欧洲正处于革命运动频发的敏感时期和绝大多数民众都对皇室的挥霍行为抱持反感态度这两点,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纱的选择上采用了风格简洁素雅的纯白设计。不过这套礼服配件仅为花边面纱和桔红色花环的白缎婚纱,所投入的人工和成本却与其朴素到近乎寒酸的外表形成了鲜明反比——单是制作裙摆上使用的花边就雇用了200名刺绣女工,装饰用的古典蕾丝也属于一旦损坏就不可能再度修复的珍贵作品。
在那之前,白色并不是新娘礼服颜色的唯一选择。但自此之后,“婚礼必穿白色婚纱”的观念便逐渐普及到世界各地。而象征着“多生贵子”的桔红色花朵,亦成为了众多新娘的婚纱装饰首选。
婚后生活
  天生富有的贵族绅士,因为拥有大量的金钱和闲暇,所以即使结了婚,也有资本继续在贵族俱乐部内消磨时间,不必为生计发愁。出身并不富裕的中产阶级绅士,婚后依然得辛勤地投身于繁忙的工作事务,这样才能担负起养活一家老小的重责大任。
对一位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子来说,真正的淑女生活是在婚嫁之后才展开的。因为乏味的婚姻生活,正是考验她是否具备处理烦难家事及棘手杂务的能力的最佳测试方式——无须挣钱养家的上流社会贵妇,将作为“夫君的皇冠”、一个大家族的掌管者、一个显赫家庭的女主人而生活下去;而迫于家境而不得不从事一些琐碎零工来补贴家用的中产阶级淑女,则会拥有默默操劳、简朴单调的家庭生活,直至孩子们长大成人。
无论年纪多大,都必须以庄重规整的穿着风格、聪慧优雅的言谈举止、柔顺却不失理性的处世原则和能够尊重他人并对他人寄予充分信赖的高尚品德,为孩子们做出何谓良好教养的正面表率——这大概就是这些同样名为“绅士”和“淑女”却有着极大的出身与生活差距的人们,身上所具有的唯一共同点吧。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