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边际效用
什么是边际效用
作者:Frank Shostak
翻译:屠禹潇

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为一些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通常,人们会认为这是供求规律使然。但是,支配供求规律的又是什么规律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此时,许多人便停止了思考。“这对我来说太专业化了!”人们不禁想着。但事实绝非你想象的那样。边际效用这一概念被用于经济学,是坚实的人类行动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但是主流经济学往往误导人们对边际效用的理解。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从奥地利学派的视角阐明边际效用的含义。
主流经济学是从一个个体消费某种特定消费品所获得的满足感这个角度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比如说,一个个体在吃第一个冰淇淋的时候能够获得巨大的满足感。但是,当他吃第二个冰淇淋的时候,获得的满足感并不比第一个冰淇淋带给他的满足感强烈,而当他吃第三个冰淇淋的时候,获得的满足感将进一步减少,以此类推。
因此,主流经济学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如果我们能够消费的商品越多,那么我们从额外一个单位的商品中获得的满足感或者说效用则越少。
主流经济学家们相信,正因为我们从更多的商品消费中只能获得越来越少的效用,因此我们为商品支付的价格会逐渐降低。
既然不同的商品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效用,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消费者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分配他们的货币收入:面对不同的商品,消费者在每一种商品上额外支付一个单位的货币,所购得的商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必须相等。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理解效用一词,那么效用就变成某种具有确切数量的事物,并在消费者消费特定商品的过程中以某种速率逐渐减少。
这种认识方式的问题在于,如果尚未明确某个特定的商品服务于何种消费者的目的,人们从何讨论这个商品所能产生的效用或效益?
门格尔和米塞斯的解释
从奥地利学派的视角来看,每个个体之所以利用他控制的资源或手段,是希望实现自己不同的目的。个体利用资源的不同行为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个体会将自己希望实现的不同目的进行排列。根据门格尔的观点,人类的生活就是在为自己不同的目的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列。
“不同的满足感对于我们来说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人类来说,通常是那些能够保持生命存续的欲望满足,才具有最高的意义;而其他的欲望满足所具有的意义,则可以按照我们福利的实现在多大程度(持久度和强度)上依赖于这些欲望满足,而将它们分为若干等级。因此,如果一个精打细算的个体面对两种欲望满足,一种欲望满足能够延续他的生命,而另一种欲望满足只是多多少少涉及到他的一些福利状况,毫无疑问,这个个体必然要让前一种欲望满足居先,让后一种欲望满足居后”(参考了刘絮敖翻译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译注)。
让我们设想一位面包烘焙师约翰,他生产了四条面包。这四条面包是约翰可以用于实现自己不同目的的资源或手段。从他延续生命的角度考虑,我们假定这位面包师最想实现的目的是为自己预留一条面包。这意味着约翰会留下第一条面包用作自己的消费。
第二条面包能够帮助约翰实现重要性仅次于个人消费面包的目的。从他延续生命的角度考虑,我们假定对于约翰来说,第二重要的目的是消费五个西红柿。如果约翰成功地寻找到一个茄农,并且双方都有交换的意愿,那么约翰会将第二条面包用于交换五个西红柿。
接下来,约翰将用第三条面包交换能够满足他第三重要的目的的商品,我们假定这个目的是穿上一件新衬衫。最后,约翰决定把第四条面包分配到能够满足他第四重要的目的的场合,即喂养野外的小鸟。
细心的读者已经观察到,约翰为了实现自己第二和第三重要的目的,他必须用自己的资源同其他人交换能够实现自己目的的商品。为了能够穿上衬衫,约翰必须要用面包交换衬衫,因为面包本身不能提供衬衫所能提供的服务。
当我们考虑了个体某个特定的目的,那么适合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对这个个体而言就有了价值。从而我们可以推论出,一旦确定了某个目的,那么个体就会进而确定一种特定的手段或资源以实现这个目的。
例如,为了实现穿上衬衫的目的,约翰必须决定到底买休闲衫还是工作衫。约翰必须在各种类型的衬衫中挑选出最适于实现“穿上一件衬衫”这个目的的衬衫,让我们假定他最后选择的是工作衫。
作为一个烘焙师,约翰认为衬衫的颜色必须是白色的,并且布料必须轻薄,这样才能让他在烤箱边上工作的时候觉得舒适。
罗斯巴德认为:“一个个体在他的价值尺度表中评估不同的目的(消费)。并且,个体对不同(实现目的的)手段的评估建立在他对目的的评估之上。”
在给定四条面包作为所有资源的情况下,相对于自己生命的延续,约翰把喂养野外的小鸟排在所有目的中最为低级的位置。我们可以观察到,约翰会把面包首先用于满足最重要的目的上,然后将剩余的面包用于满足次要的目的,以此类推。
从中我们可得知,满足不同目的的手段也因此而具有不同的重要性。这意味着,第一条面包比第二条面包的重要性更大,因为它满足的欲望比第二条面包能够满足的欲望更为重要。
(尽管从直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目的所具有的重要性使得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也具有重要性,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如果目的的重要性和手段的重要性之间出现了不匹配会怎样。如果目的和手段的重要性产生了差异,这就表明手段的重要性被低估了。手段的重要性一旦出现被低估的状况,就会引起竞争。竞争会把手段的重要性提高,直到消除它同对应的目的的重要性之间的差异)。
假定在约翰看来,四条面包之间可以互相替换(即对于约翰来说,无论将四条面包中的哪一条作为自身的消费都是无差别的;而消费之后,从剩下的三条面包中无论挑选哪一条用于交换西红柿也是无差别的——译注),那么四条面包中的每一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都是由约翰四个目的中重要性最低的那个目的,即喂养野生小鸟赋予的。为什么重要性最低的目的会作为评估四条面包重要性的标准呢?
想象一下,如果约翰用重要性最高的目的作为评价每条面包的重要性的标准,那就意味着他对第二、第三和第四条面包重要性的评估高于这些面包所能实现的目的重要性。若情况真的如此,那么约翰为什么要用自己更加珍视的东西交换自己不太重视的东西呢?
第四条面包是约翰所有面包资源中的最后一个单位,因此也被称为边际单位。这个单位满足的是个体最不重要的目的。或者用个体的生命来做例子,边际单位对个体生命的增益效果最低。
如果约翰只拥有三条面包,那么三条面包中的每一条面包的重要性都是由第三个目的,即穿上一件衬衫的重要性赋予的。穿衬衫的重要性在约翰看来高于喂养野生小鸟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知,当面包数量减少时,面包的边际效用在上升。这意味着如果约翰只剩下三条面包,那么每一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都高于面包数量为四时每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反之,如果面包的数量增加,面包的边际效用降低,此时,每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都比面包数量增加前每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低。
因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从个体利用不同手段实现各种目的和目标这一事实中推导出来的。并且,目的的排序并不是武断的,而是根据它们对维持个体生命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排列的。
如果约翰随意排列自己的目的,那么他的生命将受到威胁。例如,如果他将自己大部分的面包用于交换衣服和喂养野生小鸟,而留下有限的一部分面包作为消费,那么约翰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另外,边际效用并非像主流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是总效用的一个增加量,而是从边际上来看,最后一个目的所具有的效用。根本不存在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而向总效用水平中增加一个效用量这种事情。因为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效用不存在具体的数量,不同个体只能够根据他们各自的生活需求对不同的效用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列。很明显,人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效用加起来计算总效用。
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是传播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进程——哈耶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