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实现她遥不可及的梦想?| |米塞斯唯一日本弟子讲述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背后原因

日本如何实现她遥不可及的梦想?| |米塞斯唯一日本弟子讲述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背后原因

作者 通天译
日本如何实现她遥不可及的梦想?
导读
村田稔雄是米塞斯在20世纪50年代任教纽约期间收下的唯一一名日本学生。他返回日本之后,化身为一盏勇气的明灯,树立起一座自由的灯塔。今年他已经95岁了。他经历了二战的苦难以及日本战后的崛起,且作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对于什么是繁荣背后的原因,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反思。本文写于1994年。阅读本文,还可以帮助读者破除对产业政策的迷信。
村田稔雄
禅心云起 译

1946年春,我带领驻杭州陆军野战医疗队归国。此时距二战终战八个月。当在队员家乡下火车时,大家发现整座城市被威力惊人的炸弹或燃烧弹夷为平地。一眼看不见建筑、房屋或树木。只有几座孑然矗立的临建棚屋。

我们医疗队有位叫渡边一郎的(音),和家人曾住在那里,在火车站附近还经营着一家店铺。他被这副地狱般的场景所惊骇了,不禁失声为自己心爱的孩子吟唱了一首摇篮曲,也可以说是一首安魂曲。

这座城市就是广岛。

幸运的是,我在四国高知县的家完好无损,尽管城市主要部分在1945年7月4日的轰炸中饱受破坏。结果就算我从自家也可将全城一览无余。可以说,日本必须从“零点位置”开始重建【注:零点位置指核爆点或受炸弹破坏最严重的地方

1
二战后的艰难时局
与通货膨胀
(1945-1949)

从海外返回的士兵和平民,人数越来越多,加剧了粮食短缺和人口失业的状况。全国生产紊乱。日本八千万左右的人口,近一千万是非生产者,要么是退伍军人,要么拿政府薪水。土地改革、废除爵位制度以及清算大金融联合体,颠覆了整个战前社会结构。银行存款冻结;存户每月只能提取有限金额。

战前养尊处优的特权阶层生存维艰,而某些在国外经历过恶性通胀和其他灾难的人,早学会了如何挣到快钱。食物严重短缺。农民比大多数人要幸运的多,因为他们能从配给不足、亟需口粮补给的人那里,用稻米换来珠宝、家具、和服、婚服或其他任何东西。

在战后岁月里,日本人唯有通过观看美国电影,才能“逃离现实”若干小时。银屏上漂亮的美国房屋、令人馋涎欲滴的美食,引起了日本人的咂咂称羡。“赶超美国”成了他们的目标。但在当时,这似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政府打算通过印钞亦即膨胀通货来应付短缺。收到新钱者的商品需求增加,导致物价上涨。这时,政府打算限价或至少是限制主要日用品价格。商人涨价的申请愈来愈多,政府物价控制委员会不得不雇用更多职员来加快处理。但无论政府的控制还是政府的就业,都无法为日本带来经济发展。这需要能在世界市场上放开手脚竞争的企业家释放出他们的活力和天才。日本企业最终生产出钢铁、成品油,建造出船舶、汽车,开发出各种消费电子产品。本田、丰田、任天堂、索尼和佳能在全球家喻户晓。

2
经济恢复开始

复兴金融金库(The Reconstruction Finance Bank,简称RFB,日本战后根据《复兴金融金库法》建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成立于1947年1月,发行债券且大部分由日本银行承销,向优先物资包括食品、煤炭、钢铁、船舶、电力等生产商提供贷款。复兴金融金库贷款增加了煤炭、钢铁和大米产量,但付出通货膨胀加速的高昂代价。

美国顾问约瑟夫·道奇博士1949年2月造访日本;他的目标是阻止通货膨胀。他规定的“道奇路线”要求减少补贴,停发复兴金融金库债券,扩大财政盈余。通胀势头开始消减,生产开始恢复。

政府为了鼓励经济发展,于1949年5月对商工省进行重组,成立了新的通商产业省(简称通产省)。通产省希望通过行政管制来塑造和指导日本国内生产。它对钢铁、石油和贸易发挥了影响力。然而,它的影响力并不彻底,也非总有益处。通产省的行政管制,本不该具有束缚力,但企业普遍感到要被迫给予它“自愿”支持,否则的话,稍后就会面临“官僚做派的骚扰”。行政指导还被利用作解除管制措施的一堵障碍。

战时许多生产设施化为灰烬。因此,必须建造新工厂、引进最新技术。新工厂的低劳动力成本比美国工厂更具竞争优势;工厂能削减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投资扩大,经济重建加速。虽然这段时期,日本产品质量往往较次。老话说:“战争结束后,只有女人和尼龙丝袜变得更结实。”然而,变化就要来临。

3
1950年后经济起飞

战后初期,交通困难。许多日本工人上班,要骑着自行车长途跋涉。到了1947年,一家只有12名员工的企业,设计了一辆带小型发动机的双轮车:本田·卡布号。这辆小摩托车引爆需求。管理层的创造性和活力,帮助企业扩大了生产,响应了消费者需求。后来,这家企业不仅制造摩托车,还开始生产汽车。努力得到了回报。最后,这家企业发展成现在的本田集团,拥有成千上万员工,生产大量汽车出口美欧,以至于引发国际贸易摩擦。1973年,欧佩克阻止中东石油出口制造了石油危机,实际给本田低油耗、经济型、小排量汽车带来了意外收获。1980年,日本人首次在汽车生产领域超过美国人。很快,日本汽车制造商被要求实现出口自限。后来他们和美国汽车制造商建起密切合作,开始在美国生产汽车。

钢铁

通产省试图平衡生产,避免过剩和短缺。1950年川崎制铁社长西山弥太郎宣布了一项计划:建设一家配有两座新高炉的工厂。这项计划遭到通产省、日本银行和三大钢铁企业的强烈反对。他们担心钢材供过于求,并批评西山的提议是种毫无必要的浪费,属于重复投资。他们指出,现有37座高炉中,19座因缺少订单而闲置。但西山没有气馁,他认为,1/3现有高炉炉龄超过30年;他的现代高炉将大幅降低炼钢成本。西山弥太郎执意向前,永不言弃。1953年2月,通产省终于批准了川崎项目的第一阶段,该企业能从日本开发银行和日本银行获得贷款。最后川崎成为六大钢铁企业之一,1991年多事多元化经营,进入化工领域,并于1994年6月收购了英国杜邦化工,生产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塑料化合物。像通产省这样的政府机构,眼睛只懂盯住现在,而拿自己本钱冒险的商人,会尽全力着眼未来,并懂得预测未来消费者想要什么。此案中,西山弥太郎是正确的;如果他在1951年顺从通产省的行政指导,这家企业就会被扼杀于发展壮大之前。

对通产省的看法出现分歧。政府控制和自由竞争的对抗成了话题。1965年经济衰退期间,通产省试图削减钢材产量;6家钢铁企业同意服从该计划。然而,占钢铁产量4.5%的住友金属和通产省起了冲突;该企业认为限制其产出是不公平的,是对私营企业不必要的干预。企业总裁日向方齊素有胆量。他是大阪的领头商人。这个城市的民风,向来以自由独立精神而闻名。他拒不答应通产省要求减产的行政指导。他和通产省之间的矛盾,成为头条新闻。起初,日向得到其他钢铁企业的支持,但很快他就得独力对抗通产省。此外,通产省警告日向,不许住友金属进口的原材料,超过它减产份额之所需。日向不得不妥协,住友金属减少了钢材产量。三年后的1959年,他“自愿”任命了一位前通产省官员进入董事会。

八幡钢铁情况大不相同。这家企业最初在1899年作为国企设立,战后才改制私营化。但它仍和政府关系密切。1969年10月,在通产省批准下,它与富士钢铁合并成世界最大钢铁企业:新日本钢铁。新日本钢铁实际上成了通产省保护的“卡特尔”,几乎是通产省基础产业局的“执行组织”。在钢铁市场上,通产省和新日本钢铁串通一气,阻止它们认为可能导致跌价的“过度”竞争,联合支撑钢铁市场价格。

与此同时,小钢铁厂逐渐用电炉或旋转炉替代它们原先使用的平炉。1973-1978年,23座新电炉落成。到1975-1977年,日本跃居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国之一;1976年出口量达到有史以来最高。而新日本钢铁的市场份额从1970年合并时的35.7%,降至1986年的26.86%。

1978年12月,由于石油危机,日本钢材出口下降,贸易顺差减少,通产省坚持要减少钢铁产量。它把平炉行业认作“不景气行业”,要求关闭某些生产设施。受通产省保护并依靠“成本加成定价”的高炉钢铁厂以及中小钢铁厂一起加入了“衰退卡特尔”。然而,私营的东京制铁拒绝与之继续合作。它勇敢地站出来,对抗通产省和卡特尔。东京制铁董事长兼社长,多年来一直倡导自由开放的竞争。他指出:“全方位行政指导强加的管制,遍及钢铁行业,严重阻碍了正常竞争秩序(…)我们不靠通产省指导,也能自己活得好好的。

东京制铁成了使用电炉和大型高炉钢铁厂竞争的行业龙头。它的运营极为高效。东京制铁总部占地面积仅1,600平方米;行政管理部门员工仅21名,却管理着2,000亿日元销售额;营销部门仅雇佣29人;每名工作人员都有个人联网电脑,减少了文书工作和会议时间。将东京制铁和以通产省为后盾的新日本钢铁在效率上作个比较:后者的总部拥有1,700名员工,根据1994年3月31日合并利润表,亏损540亿日元。

石油

1962年《石油产业法》起初为巩固通产省的地位、抵制未来的石油进口自由而颁布。该法规定:(1)通产省公布石油供应计划,作为生产商指南;(2)石油生产商服从通产省生产计划;(3)指标一旦不合通产省意图,生产商就要修正其生产计划,(4)由通产省批准新设施,以及(5)由通产省制定价格。对于通产省监管其设施憎恶之至的各家炼油厂,预料到该法的颁布,提前扩大了生产。通产省措手不及,要求炼油厂自行限产。石油协会也被迫去协调其成员的生产。

1970年10月,欧佩克开始提高原油价格,但通产省不许煤油价格上涨。为了弥补厂商损失,通产省通过行政指导,容许其他石化产品价格上涨。由于通产省和石油产业合谋控制石油与煤油的生产和价格,事实上出现了一个“黑色卡特尔”。

1973年10月6日,欧佩克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由于日本工业严重依赖中东石油,全部石化产品价格上涨了334%,家庭主妇们把能买到的东西抢购一空,甚至是卫生纸和洗涤剂。通产省的回应是管制石油分销和消费。石化产品价格冻结。无法将上升成本转嫁给客户的生产商,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但是,私营企业努力削减成本、加强创新,减少了石油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

1986年,狮子石油社长佐藤太治打算进口石油到日本,预计以低于通产省控制价的价格出售。石油进口当时还没被禁止。然而,通产省得知狮子石油的油轮正在靠近日本,就阻挠油轮,阻止其银行贷款给狮子石油支付货款,还说服日本政府向外国政府施压,取消狮子石油的原油采购。虽然这家企业如今不复存在,但佐藤的努力并未白费。由于内外部压力,通产省权力受到遏制。就在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石油进口自由的议题,终于提交石油审议委员会的石油政策基本问题小组委员会。此外,通产省打算在1995年年底,废除管制某些石油产品进口的法令。开设加油站的管制也将逐步废止。

4
私有化与市场经济
(1980-1985)

20世纪80年代初,撒切尔首相和里根总统的时代到来。首相中曾根从1981年起着手实现他的私有化梦想。日本电信电话公社于1985年私有化为日本电信电话(NTT)。日本专卖公社于1985年私有化为日本烟草产业(JT)。1987年,日本国铁(JR)被分解为六家客运企业和一家货运企业,一举解决了37.5万亿日元的累积债务问题。这些私有化措施,不仅是中曾根及其内阁的伟大成就,也是这些企业的成就;各方财务状况都大有起色。

日本市场竞争的后起之秀,是这期间出尽风头的任天堂。任天堂最初不过是家制作传统花牌的小企业,后来制作各类纸牌,再后来制作带有迪士尼角色的塑料牌。到1983年,任天堂为孩子创造的游戏机,迅速风靡全球。全世界的儿童都成了任天堂的狂热爱好者。到1993年,拥有890名员工的任天堂赚到了1,637亿日元。相比下,丰田公司同一年员工72,000名,才赚到2,800亿日元,这是任天堂史上营业利润最多的年份。但是,没有什么事物,在市场中是静止不动、屹立不倒的。为保住市场地位,每一位企业家每一天都必须重新赢得客户的支持。任天堂的地位如今受到新电子游戏制造商世嘉公司的严重挑战。

限于篇幅,不可能追踪日元对美元的涨跌,还有这些波动对日本进出口的影响。日本银行有时奉行宽松货币政策,削弱日元;有时提高利率,加强日元。这些变化,在短期内交替鼓励或阻碍国际贸易。然而,无论日元怎么波动,日本人储蓄并投资了股票、债券和房地产,甚至是外国房地产。他们的活力、勤劳和智慧,才是日本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

5
通产省权力衰弱

正如前述,通产省指导日本生产的意图并不总是成功。当它觊觎通过限制钢铁产量,维持钢铁价格,以利于其卡特尔成员时,就会遭到某些更有活力的钢铁厂家的抵制。当它觊觎通过控制价格和分配,而不是鼓励进口来应对石油短缺时,石油产品消费者就会予以抗议。通产省,45年来以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并协调供需为借口来掌握经济权力,如今正在受到遏制。

1994年2月8日,细川内阁宣布了解除管制政策。拟议方案大幅取消通产省、交通部、农业、林业和渔业部、财政部以及卫生和福利部颁布的12,000多份规章。这项计划从纸面上看非常出色,如果实施的话,将提高日本生产效率,降低美日物价差异。然而,问题依然是:这个大规模解除管制的计划能否顺利出牌,免受那些栈恋权力不放的官僚的破坏?

通产省工业结构部门前负责人并木信义揭露了《石油产业法》的真相:

“全世界将日本1985年后的高增长归功于日本产业政策。这与事实不符。诚然,日本经济出现了高增长。可这是依靠日本劳动者勤奋诚实的努力,以及管理者信心不灭的坚韧,在‘过度’竞争条件下创造的成果。

1994年2月26日的《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了最近关于通产省的研究。理查德·贝森教授(艾伯塔大学)和戴维·温斯坦教授(哈佛大学)注意到通产省1955-1990年向日本13个经济部门提供的四种产业政策工具:廉价贷款、净转移、贸易保护和税收减免。贝森和温斯坦问:“受援最多的行业是否增长最快?”并发现“援助从总体上给予了增长缓慢的行业(…)经济几十年来的成功哪些明显,”他们认为,“鉴于这个证据,产业政策更可能阻碍了而不是推进了经济增长的事业。

贝森和温斯坦证实了并木信义的立场。通产省不像曾经的那样强大;它的力量已经大大衰退。在广泛开展国际贸易的千变万化世界中,通产省所能做的,无非是为垂死行业提供补贴。

6
日本经济发展
的真实原因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起来的真正原因,不在于通产省的“产业政策”,而在于优秀的传统美德:储蓄节约、勤奋工作、减少政府开支和创新创业精神,还在于与之结合的巧妙营销技巧以及相对自由的世界贸易。

1.储蓄。日本人有着储蓄传统,二战后努力从“零点位置”奋起时,大多数日本人每年的消费,都比生产的要少一些。根据1971-1991年的数字,日本平均总储蓄率是美国的2倍;日本每户家庭储蓄率是美国的2.7倍。由于生产取决于资本储蓄和投资,这有力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2.勤奋。日本工人一般而言都非常勤奋,甚至达到了工作狂的地步。这也有助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1992年,工人平均年劳动时间为1,972小时;从那时起他们的劳动时间逐渐减少,到1996年,工作时间不足1,800小时。官署、银行和邮局现在每周工作5天。在日本,罢工事件也较少发生,日本工人因罢工而损失的劳动天数,也比美国工人要少。

3.政府防务开支。根据国防白皮书,1981-1991年,日本国防支出占GDP平均比例仅0.98%,而在美国、英国和西德,国防支出占GDP比例分别为6.2%、4.8%和3.0%。日本税率比其他发达国家税率更低,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更多。

4.自立和企业家精神。大阪是一座以民风中浸透着企业家精神而闻名天下的城市。抵制通产省的企业至少有两家基地在大阪:川崎制铁和住友金属。大阪人、岩井商社前社长岩井雄二郎反思道:“大阪市民对经济的基本理念似乎是自由和独立的,他们努力不靠别人,甚至不靠政府。”岩井发现小西来山(1654-1716)的俳句中表达了这种精神:“御奉行の名さえも知らず年暮れぬ”(“岁终竟不知官长之名”)。

如岩井所述,大阪人的世界“和乔治·奥威尔《1984》所描绘的领袖面孔和声音通过大众传媒从早到晚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世界截然相反(…)我们能否实现这样一个自由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可以不知道官长姓甚名谁?大阪人相信这有可能。”

5.创新的管理和营销。战前日本出口商品被认为“价廉质次”。美国教授W.E.戴明为提高日本商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设立奖项授给对质量控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企业。今天,日本家电和汽车被誉为世界最佳,毫无疑问,要归功于从戴明教授那里学到的经验教训:把消费者愿望放在心头。

在日本,消费者主权在营销领域得到认可。生产商为了销售产品和服务、赚取利润,意识到必须满足顾客。日本出口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他们努力学习他国潜在买家的语言、习俗、品味和需求。电器制造商松下现在派遣一些员工到德国法兰克福担任负责产品研发的常驻工程师。他们的家人也陪住在那里。这家企业认为,他们的工程师必须体验欧洲的日常生活,才能开发出满足欧洲买家的新洗衣机。

希望把商品销往日本的美国厂商,如果也愿意尝试类似的方法,那么就会意识到,典型日本家庭的楼梯狭窄宽度,令搬运25英寸宽的洗衣机或冰箱等设备,(比如)通过30-3/4英寸宽的台阶上楼时,很难不蹭到墙。直到最近,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才开始生产出口到日本的廉价汽车,品质与日本出口的汽车相当。另外,直到刚过去的夏天(1994年),福特公司才改变了汽车方向盘的设计,以适应在道路左侧行驶的日本人。如果美国商品经过适当修改以满足日本消费者,美国对日销售就一定会增加。

6.自由贸易。日本迅速发展借助全球相对自由的贸易来实现。当我还在孩提时代,世界贸易并不自由;资源“丰富国”和“匮乏国”之间存在冲突。我担心,由于自然资源不足,如果没有自由的世界贸易能让日本企业进口原材料、加工和出口产品,就不可能指望日本经济实现发展。我从米塞斯《人的行动》中获悉,经济发展不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依靠人均资本积累和自由贸易,这令我感到倍受鼓舞。

7
日本的传统

在千叶县柏市立田中中学校园内,立有受人尊敬的日本哲学家二宫金次郎(1787-1856)的雕像:他背着一捆柴火读书。二宫的求知欲望强烈,往往连走路上班都在阅读。他关于为未来而勤奋、储蓄以及自愿行善的信息,从他那个时代直至战争结束,都深深烙在日本所有学生心中。60岁以上的日本人,继续用二宫的话来告诫儿女:“节约,不要浪费,否则会遭天惩。”通过鼓励几代日本人奉行节约,二宫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样,二宫帮助日本民众实现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