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卡尔·门格尔,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视频: 【学自由】主观价值论 『X017』
首先,什么决定了价值?在启蒙时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是上帝神明或其它因素赋予了一样东西自身固有的内在价值,即每样东西都有其 “应有的成本”,这种认知的核心在古典经济学出现后也得到了继承,譬如,亚当·斯密认为价值分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而一件东西的交换价值取决于 “获取这件东西所需的劳力及所面临的困难”(...the toil and trouble of acquiring it)。随后,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也说:“价值由生产某商品所要付出的劳动量决定”(...depends on the relative quantity of labour which is necessary for its production) —— 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框架。虽然劳动价值论也受到过巴斯夏的反对,但它仍成为主流,并在不久后被马克思 “发扬光大”。
很遗憾,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人类认知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在价值论上,他们弄错了。这类认为劳动成本决定价值的理论有很大的漏洞:比如说,一款葡萄酒储存于酒窖中陈年可使其价值增长,然而这期间并不用劳动,这瓶酒为什么躺着都能挣钱?再比如,我若耗费人力物力造一艘风力驱动的潜水艇,这设计得不科学,闹不好就停海底出不来了,大家都觉得这玩意没价值,但成本这么高难道不该价值连城吗?这一切皆因价值是主观的 —— 价值不是内在固有的客观属性,它不由生产成本决定。
主观价值论是奥地利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由奥派的开山鼻祖卡尔·门格尔提出:
价值是一个人试图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与福祉而对各种财货的重要性做出的判断。因此,价值不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外。Value is a judgment economizing men mak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goods at their disposal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ir lives and well being. Hence, value does not exist outsid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men.
门格尔这如诗一般的高见开启了经济学的一次革命,他的主观价值论的边际分析方法已是当今经济学的基石之一(边际效用理论不在此赘述了)。换句话说,主观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主观满足的排列顺序,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无法用数值统一计算度量一样物品的价值,但是,通过人在市场中的行为、供需关系的变化,主观价值能以价格的形式被反映出来。
主观价值论还意味着所谓的 “等价交换” 是不存在的。自由交易一定是双赢的:一块面包卖得10元钱,是因为面包师在主观上认为有这10元钱的效用比留那一块面包的效用更大,同时买面包的人认为有这块面包的效用比留那10元钱的效用更大 —— 双方都认为获得了更多的价值、更大的满足感。
由于价值是主观的,福利主义、社会主义的主张也存在基本问题。例如,追求福利最大化者认为富人手上的1000元钱效用低于穷人手上的1000元,因此把富人兜里的1000元转给穷人便能增加社会总效用 —— 且不谈伦理,这种观点无视了价值的主观性:这1000元对富人与穷人的边际效用是无法比较的,谁知道那富人是否有一件事急用这1000元呢?谁知道那穷人是否并不迫切用钱而将钱闲置在抽屉里呢?为何坐在办公楼里的第三方可以毅然判断结果?这不是幻想嘛。
主观价值论不光在经济中意义深远,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中国人都熟知《论语》中的那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这句话并不完整;己之所欲,难道就可以施加于别人头上吗? —— 价值是主观的,我觉得价值千金的事物,可能在你眼中一文不值。价值的主观性暗示着,人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更易获得幸福与满足,因为每个人对价值的判断和排序不尽相同,只有自由选择才更可能实现个人追求,同时也只有自由的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选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