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破窗理论与战后重建
公共政策、破窗理论与战后重建
安妮an_e8ec
谈到公共政策,赫茲利特认为:经济学充斥的谬论,多于人类已经知道的其他任何学问。由于每一群人都有一些和其他群体相同的经济利益,也有和其他群体相抵触的利益,致使公共政策虽然长期而言对每个人都有利,却也有一些政策,有利于某一群体,相对地牺牲其他所有的群体。
受惠于这些政策的群体,由于攸关本身的直接利益,当然振振有辞,锲而不舍地主张通过实施。利益集团的政府代言人会设法征聘一流的人才,投入全部的时间,力陈己见。最后,它不是说服一般大众同意它言之成理,就是刻意混淆视听,让人不可能清楚地思考相关主题的是非曲直。
除了漫无止境的自利欲求,还有第二个重要因素,每天孕育着新的经济谬论,那就是:人总是倾向于只看某个政策的立即影响,或者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个政策除了对特殊的群体,也对所有的群体造成什么样的长远影响。忽视次要的结果,是人们常犯的谬误之一,这不正是巴斯夏的“破窗理论”吗?
好经济学和坏经济学的分野正在这里。坏经济学家只看到触目所及的事情;好经济学家却看得更远。坏经济学家只观察计划中的行动产生的直接结果;好经济学家还会着眼于更长远的间接结果。坏经济学家只注意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已经产生或者将要产生的影响;好经济学家还会去深究政策对所有群体产生的影响。
赫茲利特认为,探讨某个政策对每个人产生的所有影响,应该是个基本动作。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贪图一时的纵欲享受,往往惹来惨不忍睹的后果;每个小孩都知道,糖吃太多对牙齿不好;喝得铭酊大醉的人,也都知道隔天早上醒来肚子一定不舒服,而且头痛欲裂;酒鬼们都知道,酒喝多了会伤肝,会缩短自己的寿命。游手好闲和挥霍无度的人,又怎么不知道滥吃滥用的结果,将会面临负债累累、穷途潦倒的一天?
但是当我们踏进公共经济学的领域,这些基本真理却遭人视而不见。今天,被视为杰出经济学家的一些人,为了挽救国家的经济于不坠,竟然出言反对储蓄,建议大手笔支出。有人指出这些政策的长期后遗症,他们却像不务正业的浪子,反讥苦口婆心的父亲说:“何必看得那么远?真要看得远些,人必有一死,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如此浅薄无知的俏皮话,却被人奉为辛辣的隽语和圆熟的智慧,传承了下来。
不幸的是,事实恰好相反。我们早已受害于遥远的过去或者最近的过去所采行政策的长期影响。坏经济学家昨天要我们视若无睹的明天,转眼间成了今天。有些经济政策的长期影响,可能不出几个月就水清时见;其他一些政策,也许需要好几年之后才云开见日。或许,有些政策的影响,得等上数十年之久才能明朗。这使我想起了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这种计划生育政策,为了经济增长,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如今已造成人口严重的老龄化,形成了未富先老的格局。
赫茲特利认为,经济史上的“破窗理论”是最为冥顽不灵的谬论,可是有些经济学教授却不断地重弹这个谬论。
根据“破窗理论”,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巨大的破坏行为会带来几乎不可限量的利益。他们说与和平比起来,战争对我们的经济有利得多,他们见到的“生产奇迹”,需要靠战争才能实现。而且他们见到,这个世界因为庞大的需求“累积”或“堵塞”而繁荣,例如,二次大战结束后,欧洲兴高采烈的清点被夷为平地、需要“换新”的房子和城市。在美国,他们清点战争期间无法新建的房子、不能供应的尼龙袜、用坏的汽车和轮胎、过时的收音机和电冰箱。他们算出来的需求总数,高得惊人。
于是,破窗户谬论被穿上了新衣服,它把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混为一谈。战争摧毁越多,世界变得愈穷,战后需要的东西就愈多。但是,“需要”并不是“需求”,有效的经济需求,不只必须出于有需要存在,也必须有等量齐观的购买力才行。印度今天的需要远高于美国的需要,但是它的购买力,以及因此能够刺激的所谓“新商业”,却远低于美国。
“需求堵塞”这种谬论,和破窗户谬论一样 只讲出一半的真相。破窗户的确给玻璃店带进更多的生意;战争造成的破坏,也的确给若干产品的制造商带进更多的生意;房子和城市毁坏,的确为营建业创造更多的商机;战争期间没办法生产汽车、收音机和电冰箱,确实为一些特殊产品带来累积性的战后需求。在大部分人看来,这像是总需求增加了,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降低了,但是主要的原因,是需求从其他地方转向这些特殊的产品。欧洲人盖的新房子多于生产其他的产品,因为他们非这么做不可。不过在他们新建更多房子的同时,生产其他产品可用的人力和产能,减少的幅度一样多。他们买了房子之后,其他产品的购买力减少幅度也一样多。某方面的业务增加,其他方面会相对减少(但是有一样东西除外,欲求和急迫感会激发出更多的生产活力)。
简单地说,战争改变了战后的努力方向;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均势;改变了工业的结构。它创造出巨大的民生需求。
二次大战后的欧洲,不管是惨遭战火蹂躏的国家,还是未受战火洗礼的国家,“经济成长”都相当快速,甚至十分惊人,虽说是因祸得福,但这并不表示,财物毁损对失去财物的人有利,就像没有人会因为重建的需要能够激发出自己的斗志,而故意把自己的房子烧掉一样。
这就是破窗理论在战后经济重建问题上的谬见,连同他所指出的公共政策的短视,赫茲利特想要提请人们,公共经济学领域有很多认识误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