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恻隐,然后呢?

起了恻隐,然后呢?

“恻隐”的图片搜索结果

微博名人薛蛮子至今出门,除了报上自己的粉丝数,谈的最得意的应该就是他所谓的打拐禁乞行动。相关的发起人还有上下通吃的于建嵘。后来的新闻也证明这两位都干了些什么东西。打拐禁乞是两件事。盗窃都是犯罪,何况拐卖儿童,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但具体操作绝不应该是微博上的随手拍。而说到禁乞,就避不开童工话题。

曾经,有知名公知在某学校演讲上提到,你们每消费一样XX,非洲的童工就要为此多付出几个小时的工作(大意)。紧接着这位公知无不煽情地呼吁大家不要购买相关产品。真是令人感动。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儿童必须工作,的确乐观不起来。主观愿望是好的——插一句,我不保守地认为,这帮喜欢瞎煽情的知识分子哪真的关心非洲儿童了,标榜爱心笼络粉丝是第一位。——动机揣测只是实在不想掩饰我对这些人的鄙夷。真实的动机没人知道,也不重要。

平心而论,除非不得已,父母不会让孩子挣钱养家糊口。有不负责任的父母,那么孩子就更应该尽早学会谋生手段。总之,环境所迫,孩子们需要一份工作。如果说呼吁不消费童工产品基本只是一个表演多于实质的动作,那么立法禁止童工就是把孩子往死路上逼了。现状是令人遗憾的,许多国家都禁止童工,使得不少企业只能非法雇佣,这对童工是非常没有保障的。禁止童工会让童工数量减少,但并不能改变孩子需要工作的事实。眼不见为净,童工少了,文明的人们踏实了,垃圾堆里多出了几具儿童尸体。

在一个童工合法的社会,企业在雇人的时候比所有旁观者都要精明。别人只是随口说说,他们是要衡量值不值得,儿童老人干不了的重活,再廉价企业也会慎重。童工有可能不仅无法有效完成工作,出了事,赔偿是个大问题。那些我们所知道的童工从事极其恶劣的工作,大多数是文学作品和低素质记者的渲染,还有非法导致的必然结果。

有一种童工不仅他们的父母从未受过谴责,相反,头顶上全是由其他父母羡慕嫉妒恨所铸就的光环。这里说的就是童星。去体操队杂技团里看看吧,孩子们每天过得都是什么非人的日子。鬼才相信孩子们都是自愿的,多数是他妈逼的。

街头行乞只不过是童工所从事工作的一个工种。一种选择。热心肠的人会问,可哪怕是让孩子干点别的也好,即使孩子不得不付出劳动。这就由不得外人来干涉了,这么下去妓女是不是也都应该强制打发到鞋厂显得更有尊严?孩子小,父母利用孩子乞讨,剥夺其监护人资格。孩子同意了吗?谁来接手?政府?政府如果可以搞定又怎么会有该现象存在?

私人慈善机构的帮助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而且我相信有不错的慈善机构一直在帮助困难儿童。显然,并不能帮到所有困难儿童。这是客观现实,并不以人的煽情为转移。悲悯之心上涌,可做的事情很多,直接捐钱或去做义工都是提供实质的帮助。但若只是安抚自己的良心不安,呼吁立法禁止童工就不只是愚蠢了。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