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房地产说几句好话
为房地产说几句好话

房地产行业的形象一直都不好。中兴通讯被美国制裁,很多人痛心国产芯片不争气,就说中国企业家只搞房地产,不关心技术突破。排名前十的富豪,美国大部分是科技巨头,中国则是房地产大佬。房地产似乎是很坏的行业。它没有技术含量,只要把房子盖出来,就能从民众手里拿走全部存款。房地产俨然是贪婪、保守、颟顸的代名词。
房地产行业很重要,谁也无法否认这一点。很多人强调这点,往往从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谈起。房地产是百业之王,它连接上下游产业,牵动巨大的就业人口。小至家具装修,大至金融行业,全都和房地产息息相关。
从这个角度谈,往往会给批评者以口实。他们说:你看,国家经济果然被房地产绑架了吧。
不是因为房地产业庞大,它才变得重要;而是市场上的你我他有需求,资源和人才会围着房子走。市场把真实需求反映出来,舆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断贬低房子的重要性。
房子很重要,一个主要原因是:房子是大部分人一生之中,最重大的一次消费,幸福生活的很大部分,都要通过房子实现。几乎对所有人而言,每天工作之余,待得最长时间的地方,就是在家里。吃饭、休息、睡眠,这些都是对住房的消费。
尤其对老人、妇女和儿童而言,房子就是家的代名词,它意味着安逸、舒适和平静。
有了房子,许多附带消费才得以实现。家庭主妇想着装饰房间,孩子就近上学,老人有散步休闲、社交娱乐的场地。这些消费每天都在进行,没有哪一项消费像住房那样,提供稳定而持续的幸福感。
据说英国经济学家发现,城市房价和生育率指数相关,房屋价值每上涨1万英镑,有房一族的生育率便增加3.8%,没房租客生育率则下降4.4%。 这类量化统计当然有不严密之处,背后的推论却值得重视。
结婚生育是房屋消费价值最大化的时刻。有房子意味着有熟悉的社区环境,认识的邻居,孩子的学校。男性往往不在意,女性通常更敏感。“买房再结婚”“买房再生小孩”,这是现实而艰难的顾虑。女性生育期不长,一拖二等三顾虑,犹豫的不生,想生的少生。大城市成为“人口黑洞”,可能部分原因在这里。
在高房价的大城市,男女结婚生育通常都很晚,一个主要的牵绊就是房子。这恰恰证明房子的极端重要性。它事关当代人幸福生活,也事关我们的未来。香港TVB节目《有房万事足》有过一句话:“冇楼咪白撞(没房就别追),有楼有高潮”,被许多人骂,它却道出万千心声。
有人说,住房确实重要,可租房一样能获得幸福啊。自有房和租房的幸福感区别,我在这里不讨论——情感细腻的女性朋友们应该更有发言权。我想说的是,作为消费品,自有房显然比租房有优越性。
要先有房子盖出来,才会有租房市场。有租赁,本身就意味着资源不足。越限制自有房,租金会越贵,当收入一大部分交给房东,生活水平就要降低,幸福感也大打折扣。
同样是每月支出,房租和房贷有所不同。交租仍意味着未来不确定。在通胀时代,房租跑赢房贷,这是大势所趋。房客替房东还贷这种事情,早已不是新闻。
在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国家,房子除了提供一般消费价值,还有个巨大的红利:参与城市化进程。在大城市买房,就是分享城市成长红利,实现财富和阶层跃升。尤其是一线城市,房地产增值速度超过大多产业。房产成了抵抗通胀,财富保值增值的主要工具。这种功能加剧了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
房子如此重要,说是“全民需求”都不为过。几十年来,中国有数以亿计农民进城生活,他们要买房;城市原本有房的家庭,他们想住得好些,想着换房。原本全家老小住在一起的大家庭,老人想单独居住,小夫妻要结婚,孩子得上学,这些都是对房子实实在在的需求。
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很快,二十年前建的房子,在房屋质量和居住品质上,大多已经落后。“住房消费升级”是有房阶层普遍的愿望。这种愿望很合理,理当得到尊重。
中国人对房子的各色需求,归结起来四个字:幸福生活。理解这一点,才会明白房地产行业的兴旺,是有多么坚实的基础。那些根据城市已有住房数量,计算“人均住房面积”,认定“房子已经过剩”的专家,这些需求都是不存在的。
在他们眼中,住房只是居民的配给口粮,每户最好只有一套住房,超过两套就是非分。如果一个人拥有多套住房,简直是大逆不道。应该以征税对待。
房地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房子,很少被当成正常消费品看待。打击需求,这是房地产调控悠久的传统;而在供给侧,限地限价限卖,这些政策已经习以为常。
房地产行业兴旺,这是所有经济发展国家都能看到的现象。今天的中国是这样,越南也这样。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也经历过狂飙突进的房地产热潮。房地产热并不可怕,它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表现,是大好事。为什么要打击呢?
民众对房子有巨大需求,怎么办呢?当然是多建房子,建设好房子。开发商就是在从事这项工作。他们的任务,就是满足民众住房需求。从千篇一律的刚需公寓,到升级改善型的舒适社区,再到低矮的连排别墅,房地产在产品多元化同时,也在不断升级。二十年前,拥有绿地喷泉和儿童乐园的小区,通常富人才住得起,现在则是中产阶级小区的标配。
开发商为什么要盖房子,并且房子越盖越好呢?当然是为了赚钱。
为了多赚钱,开发商要提高建房效率,拼建设和资金周转速度。那些看起来可恶的利润,恰恰是刺激他们工作的动力。最近市面很火的“碧桂园速度”(碧桂园从拿地到开盘,整个过程跑步进行,工作效率极高,目的是为提高周转率)。万科的房子,就以高品质的物业驰名业内。
现代商品房小区的品质大大超过传统单位分房,根源就在市场化。中国人能住进明亮整洁的社区,享受城市生活的美好,房地产市场化居功至伟。
开发商生产房子,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因此而赚大钱,这有什么可非议呢?一旦没有利润刺激,他们赚不到钱,这个过程就停止了。
不要对房地产抱有敌意,也不要仇视开发商。中国大城市的高房价成因很复杂,主要原因还是来自管制。开发商所做的事情,恰恰是降低房价,而不是相反。
鼓躁反对房地产的情绪,甚至赞成各种管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房地产市场萎缩。商品房越来越少,政府一手包办的各式限价房、福利房和共有房,正在成为主流。这个趋势的结果太糟了,我们上一代人早就经历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