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公会“灭霸主义”之说错在什么地方?
大象公会“灭霸主义”之说错在什么地方?
灭霸主义的错误
文
香港的谭叔
最近“人口学家”辉格在公号“大象公会”发表文章《灭霸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辉格的文章,基本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现代翻版。辉格的一贯观点包括:在(中国)农业时代,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反而不断降低”、“工业革命是这一势头【注:黑死病造成的人口减少】顺理成章的产物。”
人文经济学会研究员陈兴杰和邓新华(老盾)都发表了文章反驳马尔萨斯人口论。(见陈兴杰《消灭一半人口,地球会变好吗?》、邓新华《灭霸主义辩无可辩》。)
邓新华学术头脑一向十分敏锐,他一下抓住辉格的根本错误,原因就在于漏看了其他局限条件,比如说,经济政策或经济自由化程度。
“秧马”
陈兴杰也指出:“黑死病浪潮之后,欧洲历史‘触底反弹’,并不是人口减半的福利。原因而是,黑死病冲击教会统治,使他们放松对经济的控制,大量税收无人征收。传统农奴制衰落,自耕农大量发展起来(…)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新思潮极大解放人们思想,贸易重新活跃,欧洲和平也有更稳固基础,人口重新增长起来。”
现代人口经济学者对马尔萨斯人口论有很多批评,最主要的批评是:世界上任何自然物品都并不是人类资源。资源的概念是和人类知识紧密联系着的。自然世界中的一块石头,尚不算是人类资源。石头变成人类资源,是因为人类用知识,把原始石头变成石斧、石锤、石刀或其它工具。在人类能把石油变成“火水”前,石油从来不是人类资源。
英国早在古罗马时代就知道存在很多煤,但由于没有开采煤矿的技术,所以煤对于绝大部分英国人来说,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类资源。在18世纪中后期以前,英国的主要人类资源是树木。一个社会能养活多少人,并非由多少自然物品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知识能从自然物品中转化出多少人类资源而决定的。
这个转化比率一般来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项是人的知识技术。今天从微博上看到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历史故事,讲述第一代蒸汽机作用就是从煤矿中抽水。我估计现代人很难理解抽水对煤矿的作用。在18世纪,无法抽走地下水,就根本无法大量开采煤矿。当然还需要很多其它新技术,例如安全灯等等。既然人类的知识技术,是打破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一个主要关键,那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类知识技术的累积?
人口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Julian Simon)提出一个比较原始的理论:人口越多、越密集,会产生更多知识技术的累积。人口多才会有更大机会出现一个“能人”,去思考出一种新方法,去解决一些存在已久的老技术问题。人口密集更方便知识-技术的交流。有些问题需要多个拥有不同知识技术的人共同合作才能解决。所以西蒙推断,人口少而分散的地方,更难产生新的技术知识,也就更难发展。
在工业革命前,欧洲在知识技术上并非全无发展,只是比起工业革命来说相差太远,所以我们感觉上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在知识技术上毫无发展。西蒙做过一些时期、地区的人口数量、密度的比较,结果也验证了“人口数量、密度越大,知识技术的累积也越多”的这个理论。
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的香槟市集、汉莎联盟到荷兰的繁荣,都大致符合西蒙的理论。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天灾人祸带来的影响。天灾就不说,人祸主要就是国家战争、高税收、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等等带来的坏影响。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参考西蒙的《The Ultimate Resource》(终极资源)。西蒙的终极资源是人类本身,灭霸把人类减少一半等于毁灭了一半终极资源。
但西蒙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工业革命开始前人类的知识技术突然爆炸式增长。正如上面所说,知识技术的累积,往往还受到国家、社会文化的影响和限制。伊丽莎白女王担心纺织工人失业而坚决不同意给纺织机专利。启蒙运动中的英国社会文化不断改变。英国和荷兰因为汉莎同盟,而变得关系更紧密了一些。16世纪已有荷兰人直接从英国走私羊毛到荷兰。18世纪的英国更是欧洲走私大国。而英国人的观念,随着贸易而变得更“开放”,更愿意接受新奇古怪的创新产品。
经济史学者迪尔德麦克洛斯基(Deirdre McCloskey)认为英国社会文化导致了知识技术的爆发。读者可以参考她的三本相关巨著。而另一位经济史学者乔伊·莫吉尔(Joel Mokyr)在《Culture of Growth》中认为当时英国社会建立了一种“增长型社会文化”,而这种文化对创新有利。
至于辉格文章中观点存在的最大问题,概括来讲,在某程度上就是经济学的“破窗理论”,多难就能兴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