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港风暴将至

避税港风暴将至


英文单词避税港( tax haven ),常常被翻译成避税天堂。从词面看这是个误会,对资本而言,避税港却是真实的天堂。这些地方通常面积小人口少,缺乏资源,无以贸易,不知何以致富,唯有发挥制度优势。在避税港注册公司,手续简便,成本低廉,法治完善。中国互联网的主力公司,比如阿里、百度、搜狐、京东、奇虎,全部注册在国际避税港。
避税港的最大优势当然是低税。比如互联网公司最钟爱的开曼群岛,除了对本土居民商业征收少量税收,它们对离岸公司(实质业务不在本地发生)完全免税。其他避税港的税率也极低,在各国苛杂繁琐的税制面前,算得上是天堂。避税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通常特征是:税率低,管制少,保密措施做得好。
运用避税港的方法通常是,注册一家当地空壳公司,其管理层负责书函签字,其股东信息则严格保密。这家公司掌握下属公司且用于资金过账。这样既能减税,还隐藏资金流转。查询公司和个人所得税是非常困难的。通过提供登记和司法服务,避税港也能获得一些钱。虽然不算太多,这笔收入也还可以了。
毫无意外,避税港成为外国政府的大敌。除了孜孜不倦地查税征税,税务部门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不断给避税港泼脏水,施加政治压力,签订一个又一个反避税协议,理由无非是:不合理低税造成了“不公平税收竞争”,侵蚀别国税基,截流别国税源。他国征不到税,只好将税转嫁,对其他纳税人并不公平。此外,避税港增加了税务部门查税的成本。
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避税港条件太过优厚,以致于“不公平”地“抢”走了企业和税源。税也收不到,查也不好查,实在是气煞人。所谓的国际反避税,就是建立在这套逻辑上的行动。通常的状态,是高税国家谴责低税国家,免税港各国喊打。
自全球化以来,国际税收竞争就是常态,反避税运动也持之不懈。最近几年,反避税运动达到新的高潮,标志性事件就是发起对国际避税港的攻击。这股力量的主导者是高税收的发达国家——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代表。经合组织每年都会发布“避税天堂”的黑名单。凡是他们认定,税收过低,“不公平低税”,有包庇逃税嫌疑的国家,都会被列入黑名单,施加政治压力。
反避税的说辞很简单,通常是不公平竞争,谴责别国“偷走”税收。包庇洗钱和贪腐也是常用罪名——很好理解,避税港由于其优越的制度环境,既吸引公司注册,不可避名也吸犯罪组织和贪官洗钱。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客为了逃税,也会跑去免税港“洗”一道。
经合组织的恶劣就在于,其反避税矛头不仅针对毛里求斯、塞舌尔这样的非洲穷国——这些国家也采用制度优惠吸引外国公司——对“自己人”也毫不客气。瑞士和卢森堡是经合组织成员国,也是税收洼地,多年来承受着压力,几度上了“避税天堂”黑名单。瑞士是欧洲著名的“硬骨头”,邻国对其奈何不了,直到美国人也动怒,事情才有转折。
2009年,美国政府向瑞士银行提出要求,要求瑞士人归还“美国人流失的税款”。这场官司打了好几年,十几家瑞士银行受到指控,被要求索赔数十亿美元。在强大压力下,瑞士银行被迫放弃几百年来保护私人账户隐私的传统。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意味着瑞士避税港的光环正在消散。相同情形还发生在卢森堡和列支顿士登。至于爱尔兰、奥地利这些欧洲低税国家,每年都要应对来自经合组织的低税指责。
欧美是世界文明的高地,政府这样瞎胡闹,不可避免对国际税收竞争产生极坏的示范作用。暴虐的高税国家,竟然理直气壮地指责低税国是“避税天堂”,要求对方提高税收。至于受指责的国家,则是满腹委屈,百般辩解。2015年香港被欧盟列入黑名单,港府官员非常愤怒,认为这种指控毫无依据——重税才光荣,低税却可耻,这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咄咄怪事。那些原本税收不高,税制灵活的国家,也开始走向看齐高税制的不归路。
用税收优惠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这曾是国际社会良好的制度竞争。在反避税的政治正确下,自由动力被阻碍住了。中国曾对外资企业大幅税收优惠,吸引外资。这项经验已被完全抛弃,中国政府也在学习发达国家,走上国际堵税的道路。
话题落到最近热门的中美国家巴拿马。巴拿马就是一个国际经典的避税港。
巴拿马是世界最大的船旗国,悬挂巴拿马国旗的船只,超过中美登记船舶的总和。除该国登记船舶手续简便,管制宽松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外国船东不必缴纳所得税。除了充当船舶避税港,巴拿马更多还是充当资本避税港。该国对离岸公司不仅免税,对公司和个人金融信息的保密十分严苛。
2014年瑞士向经合组织妥协后,国际社会公认的避税天堂,只剩巴拿马、瑙鲁、巴林、瓦努阿图仍拒绝透明,其中巴拿马业务量最大,态度也最强硬。除涉及恐怖主义和贩毒活动,该国银行有权拒绝提供任何银行信息。巴拿马拒绝和其他国家合作,也不签订国际性的反避税条约。对经合组织的逃税协查,巴拿马政府总是摆出一副爱搭不理的姿态。
据国际反避税的组织“税收正义网络”( Tax Justice Network )称:“近些年,巴拿马以强硬的姿态出现,拒绝和国际透明运动进行合作。从信誉角度来说,巴拿马是唯一一个人们认为可以隐藏自己资产的地方了。”这也是跨国公司(包括政客)大量涌向巴拿马的原因。
巴拿马文件曝光,对国际避税港是一个沉重打击。过去,人们虽然知道它提供合法避税,没有人愿意公开宣扬。在政治正确的话语里,避税是耍小聪明,刻意规避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和逃税没什么两样。幕布揭开,公众看到盖子底下眼花缭乱的避税手段,其愤怒可想而知。避税港对政府官员不加甄别,一视同仁地庇护,则招来更多抨击。在很多人看来,避税港简直是藏污纳垢之地,应当施加压力,使其在阳光底下曝晒。
无耻政客的贪腐、洗钱、隐匿财产,这些行径应当大加挞伐,这无需多说。不过公道地说,政客贪腐洗钱占国际避税的比例却不算大。巴拿马文件爆发,涉及21.4万境外实体、140多位名人,其中政治人物一百多人。政客胃口再大,贪腐洗钱的规模和跨国公司避税相比,还是远远不如。普京算是一条大鱼,洗钱20亿美元。苹果公司在低税国家爱尔兰设立机构,每年逃避美国政府的征税,少则几十亿美元,多则有上百亿。
2015年一项统计显示,美国大公司中近四分之三利用海外子公司避税,规模总量超过万亿美元。全世界避税港帮助公司和个人逃避征税,堪称天量。在这个庞大的国际避税规模面前,几个政客翻船,又算得了什么呢?
借助这次泄露事件,各国政府施压巴拿马,迫使其修改法律,放弃严格的隐私保护,那将有无数公司受到追查。税务部门趁胜追击,掀起一股“消灭避税港”的运动,那将是一副多么惨烈的图景。无数财富收入政府囊中,资本积累和财富创造大受挫折。
不要以为这种预言有多夸张——消灭避税港,一直是经合组织追求的目标。美国税务部门也已在磨刀霍霍了。相比于嘲笑政客,我更关注国际避税港所受的冲击。这些间隙中的自由,事关资本主义发展,也事关我们的福祉。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