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经济课——行为隐含的经济概念


作者:Robert P. Murphy 
译者:吴莉玮(电子书下载


年轻人的经济课- 3.行为隐含的经济概念

在这一课中,你将学习:
  • 为什么只有个体可以作出选择,集体无法。
  • 经济学家如何使用偏好来解释个体选择。
  • 思考偏好的正确方式。

介绍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强调有目的之行为与无意识之行动之间的区别。经济学研究前者,经济学中的所有事项最终都与这个事实相关连:身为外步分析者的我们试图描述经济事件其背后具有意识的动机。我们甚至无法将某个物件归类为「钱」,更不用说解释其购买力,除非我们了解传播这些物件的人「脑子里的想法」。(毕竟,人们也传播细菌,但我们并没有将细菌归类为钱!)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交换的科学或方法。在本书中「交换」的意义,无疑是一种具目的之行为。在这一课中,我们将推出一些有关选择的逻辑蕴含用以研究交换。重复先前课程的讯息:请注意,我们不会从我们认为人具有意识地交换之「理论」中提出一堆预测,然后到真实世界中测试我们对这些对象的预测。你只会看到我们在这一课中拆解早已蕴含在「具目的之行为」先决概念中的知识。如果你接受我们能够有效地描述他人从事寻求目标之行为的说法,那么你自然就会理解我们将在这一课中对这个概念的阐述。另一方面,如果你试图将本课的这些概念,应用在如石头掉下悬崖等纯粹的机械性过程时,它会变成无稽之谈,因为有目的之行为看来无助于解释石头的动作。

只有个体能够行为

作为经济学家,如果我们透过有目的之行为来解释事件,这显然意味着会有一些个体进行这个行为。毕竟,当我们说具有意识的心智影响某些事件时,意味着这些心智必须属于一些智人。

我们现在并不需要真的知道个体的确切身份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体采取了具目的之行为。侦探可以厨房里的血渍说:「有人杀了这个可怜的女人,但因为某些奇怪的原因,屠刀没有刺过她。」侦探可以用某个具有心智的个体有意识地杀害被害人的这个假设,来解释这个厨房的物理排列组合。这是一个完美的假设,即使侦探(还)不知道任何有关凶手的其它事实。但他确实知道凶手的心中具有目的,如果凶手说:「当然,事情发生时我拿着刀,但相信我,这是一个意外。」不管是什么情有可原的情况下,都没有人会相信他。

为了确保你真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注意行为背后的「个体」并不一定是某个人。有很多人声称形容他们遭遇的最好解释,是他们被外星人绑架并遭受到各种不愉快经验。再次,我们的规则认为:这些人并非将其遭遇归咎于「自然」,而是归咎于智能个体的影响。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外星人的目标是绑架在深夜开着卡车回家的比利,而外星人在此目标之下行为。再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宗教人士可能会把自身癌症的突然缓解,解释为神的干预。在这个案例中,她同样是以具有智能之个体的具目的之行为,来解释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只是这个案例中的个体是无形的。

当我们决定把某事件解释为具目的之行为时,我们必须要假设某个具有心智的个体进行这些行为。(没有行为者就不会有行为。)所以,将行为与行为者相连结是「具目的之行为」这个概念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演。而我们在实务上把特定行为连结到特定行为者的尝试,不过是基于简单的逻辑。例如,当侦探判定「这是一宗凶杀案」时,逻辑上意味着一定有(至少一个)凶手。但他可能会使用错误的DNA测试,最终逮捕了错误的家伙。所以,我们会看到,试着逮捕实际凶手的过程,包含的不只是逻辑推演。但我们要提出的重点,是当侦探决定将血腥厨房当成犯罪现场时,必然意味着存在至少一个凶手。但从这个逻辑结论推导到下一个步骤,也就是识别特定凶手时,需要的不只是单纯的逻辑。

为了分辨逻辑与经验推理之间微妙的相互联系,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更奇特的例子。假设心理医生看到他的病人的左手抓起一支笔并开始在支票上写下墨水。这个心理医生把此现象分类为具目的之行为,从而,在逻辑上,他也必须相信具有意识的个体在执行这项行为。然而,心理医生可能会认为「这是我的贴心病人莎莉,因为我这星期帮助她处理人格分裂症所支付的报酬」,但事实是莎莉的另一个人格在支票上写着「你太爱管闲事!」。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必须对逻辑推理的限制保持警戒。一旦心理医生决定将手和笔的移动解释成具目的之行为,而非单纯的反射动作时,那么他必然会作出逻辑结论:某个具有动机的智能个体为了实现一些目的而作出这些行为。然而,如果心里医生的结论,是把智能个体当成他认识的「莎莉」,并认为她动笔是为了支付他所提供之服务的报酬,此时,这个心理医生已经跳脱出逻辑推理的范围,他可能是错的。

正如这些例子所说明的,在日常生活中,一旦我们决定以有目的之行为来解释事件时,我们不只简单地依赖逻辑推理。我们还会用各种经验证据,来改进对于观察到之事实的理解。但经济学理论关注于那些可以仅由「具目的之行为」推导出来的知识,而不需要特定情况下的经验证据。经验证据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引导我们推导出充分的解释。

如果没有多重人格或催眠控制等特殊情况下,一般而言,我们将每个身体与一个特定心智相关连(反之亦然)。所以,当我们看到比尔的身体从其喉咙汲取了一瓶汽水,我们很自然地会形容成「比尔渴了,所以他决定喝点东西」。我们通常不会停下来想这个: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是指一个被称为「比尔」的无形有意识的心智,试着透过影响被称为「比尔的身体」的细胞组成体,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我们再次进入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这远远超出经济学原理的范畴。在本节中,我们只需再强调另一个要点:因为具目的之行为与某个单一个体(即行为者)相关连,这意味着,当经济学家试图以具目的之行为来解释事件时,他最终必须把事件分解成所涉及之个体的动机或目标。这句话听起来很理所当然,但一般人,甚至是受人尊敬的社会科学家,经常令人惊讶地忽视这个规则。

例如,历史学家可能会写「日本在1941年偷袭美国」。严格来说,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日本」不是一个人,因此也不能采取具目的之行为(如轰炸珍珠港)。个别的日本飞行员驾驶飞机攻击属于美国海军的船只。「史达林占领东德」这个声明至少算合理(因为史达林是个人),但照字面上解释它仍具误导性。真正的情况是,史达林吩咐他的下属,这些人又将命令转达给他们的下属等等,很多很多的士兵选择服从这些命令,并采取具目的之行为,结果就是东德地区居民所经历的(可怕)新政治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语言的草率使用不会有什么问题;运动迷在办公桌大喊「芝加哥刚刚射门得分扳平了比数!」并不会产生危险的误解。每个人都知道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没有人会被误导,从而相信某个没有生命的地理位置,不知怎的竟能阻挡那些状汉,进而将橄榄球踢入门柱。

只有个体能行为

关于人之行为的首要真理,是只有个别的「行为者」能够采取行为。只有个体具有目标,并能采取行为来达成这些目标。「族群」、「集体」或「国家」不会有这种目标或行为,这些众多个别个体的集结并不能算是行为。「社会」或「族群」不会单独存在于其个别成员的行为之外。因此,当我们说「政府」行为时只不过是个譬喻;事实上,是某些相较于其他人具有特定关系的个体,其行为被他们与其他人视为「政府」。

-Murray Rothbard,《Man, Economy and State》,Auburn, Ala.: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2004年,页2-3

然而,许多情况中这种语言的草率使用非常危险,会引导人们得出看待这个世界的错误结论。例如,很多人都会同意以下声明:「我们的政府无能又愚蠢!一方面支付农民种植烟草,另一方面,支付广告机构宣传反烟运动。拿定主意吧!」

事实上,没有所谓拥有自己想法并进行具目的之行为的「政府」。相反的,只有政客、法官、政府官员等属于政府机构的个体,因为他们的身分而享有特权。组成这个政府的不同个体组合,分别作出具意识的决策,把税收用于烟农与反烟运动。简单地把这些计画看成「政府的行为」,不仅技术上不精确,实务上还是危险的误导。阅读本书课程后,你会理解这些政府官员的行为具有完全合理的原因。他们的行为往往与他们给的官方理由不相称,但对此也有个简单的解释:政府官员经常说谎。(请注意,说谎本身也是一种具目的之行为。)

个体具有偏好

除了(明显的)行为需要行为者之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作出引申。当我们说某个个体进行具目的之行为时,我们的意思是他的心中具有目的或目标。请记住,我们不说棒球「想要落回地面」。但我们会说:「飞行员让直升机着陆,因为他想去上厕所。」

所以我们看到,当我们讨论他人具目的或意识的行为时,我们也在含蓄地指称,他们对于世界应然如何具有看法或欲望。在经济学中,我们使用「偏好」这个词来形容这些感受;人们如此行为,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世界的某个样子更甚于另一种样子。例如,当我们说「比尔因为口渴所以喝汽水」,我们也同时表达了(即使我们没有真的说出来)「比尔不喜欢口渴」。毕竟,说「比尔因为2+2=4所以要喝汽水」没有太大的意义。说「比尔因为口渴所以喝汽水」之所以具有意义,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读到比尔不满于口渴状态的隐含条件。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包装在「比尔咕噜咕噜喝汽水」这个陈述中,另外一个不言而喻的真理。当我们决定将他的行为归类具目的之行动时,我们也决定了比尔本人必须相信喝汽水能解渴。毕竟,如果这罐汽水是从飞机上掉出去并落到某个原始部落时,发现这罐汽水的人可能不会知道,刺破坚硬的外壳后把里头的黑色液体灌到嘴巴里可以缓解不愉快的口渴情绪。(他们当然也不知道这个黑色液体会腐烂牙齿。)相反的,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个罐子很神圣(因为它从他们从未见过的巨大飞行物体掉下来),或者,他们的音乐家可能将这个罐子拿来作其他形式的具目的之行为,跟止渴无关。

以下的认知很重要:某个人的信仰可能错误,但仍能激励具目的之行为。例如,如果我们回到过去并观察19世纪将水蛭放到患者身上的医生时,我们会说:「他们这样做具有目的,因为他们想要患者健康而不是生病,而且他们认为放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某个具备更精确之医疗知识的人,可能把水蛭放到敌人身上,因为他想让敌人变弱,而他认为放血会实现这个目标。)[1] 

我们会在下一课中充分发展这点,但在此我们提到人们运用世界的部分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哲学家会将此描述为人们使用手段来达到目的。经济学家则将此描述为人们使用商品与服务以满足自己的偏好。

偏好是主观的

因为偏好绑定于特定的个体,我们会说偏好是主观的。粗略而言,某个主观陈述与客观陈述之间的区别,类似于意见与事实之间的区别。「玛丽喜欢香草冰淇淋胜于巧克力冰淇淋,但约翰喜欢巧克力冰淇淋胜于香草冰淇淋」的说法具有意义。这两个陈述可以完全兼容,因为偏好(在此例中是冰淇淋的口味喜好)是主观的,因人而异。

相反的,「这个冰淇淋对于玛丽而言是300卡,但对于约翰而言是280卡」这个陈述没有任何意义。每份冰淇淋的卡路里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因人而异。玛丽和约翰可能不会同意对方所认为的卡路里量,但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其中一者错了。然而,如果玛丽说「香草的味道比巧克力更好」而约翰持相反说法时,他们可能同时「正确」。再说一次,玛丽和约翰可以不同意对方的冰淇淋口味偏好,没有人是错的,因为偏好是主观的。并没有关于冰淇淋的哪个口味最好的「事实真相」,但肯定有个客观的方式来展示每份冰淇淋有多少卡路里。
警告!许多批评经济学的人,完全误解经济学家所谓「偏好是主观的」的意思,不管是进步论「左翼」还是笃信宗教的「右翼」。这些批评者认为,经济学家在某种程度上赞同道德相对主义,或者认为经济学家说没有人能判断他人的行为。但这些抱怨都是没有根据的,因为经济学家没有说过这些!

记住,我们只是追踪「将观察之事件归类到具目的之行为」这个决定的逻辑推演。如果我们看到玛丽去柜台选了香草冰淇淋,而看到约翰去柜台选了巧克力口味,除非我们理解玛丽与约翰对冰淇淋口味的不同偏好,否则我们对于这个事件不会有什么进一步认识。我们将在第6课更清楚地看到,唯一令人满意的解释市场价格方法,就是先认识到偏好是主观的。这种认知并不等同于纵容任何特定个体的偏好。

例如,如果经济学家不承认有些人喜欢把钱花在烟上而非其他产品,他就几乎无法解释烟草的价格。经济学家就算指出这个事实,当他抓到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和他的流氓朋友在车库里抽烟时也大可关他儿子紧闭,仍然能够保持完美的一致性。如果你尚未了解专业分析与个人信念之间的区别,暂时忘记经济学,想想FBI分析员。为了追查连环杀手,分析员需要「像杀手一样思考」,试着去了解是什么欲望造成杀手如此行为。显然,这并不意味着分析员对于杀手所采取的行为保持中性看法,或认为谋杀是「个人选择」。

总结:当人们从事具目的之行动时,他们的动机因人而异。为了解释交换行为,经济学家必须认识到偏好是主观的。

偏好是排序,不是量化的测量

因为人们的交换行为与偏好紧密相关,偏好只能揭示目标的排序。当玛丽选择香草冰淇淋而非巧克力冰淇淋时,这种具目的之行为表示,她比较喜欢香草冰淇淋。我们不能确定玛丽对香草冰淇淋的喜欢比对巧克力冰淇淋的喜欢「高多少」,事实上,这种说法在严格的经济学逻辑中甚至不具意义。

在日常会话中,我们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玛丽真的喜欢香草冰淇淋更甚于巧克力冰淇淋,但她的姐姐珍只是稍微喜欢香草冰淇淋多一点。」但对你而言,认识到这种类型的谈话对于我们用于经济推理的「偏好」没有任何意义,相当重要。[2] 

毕竟,这种陈述的真正含义,从纯粹的经济逻辑角度看来,只是在说玛丽对于香草冰淇淋的偏好高于巧克力冰淇淋。在面对这两种口味之间的抉择时,玛丽会选香草。而我们也同样能用这个陈述来形容她姊姊珍的例子,即使珍只「轻微」偏爱香草。珍在面临同样的抉择时,也会选择香草。因此,在个体具目的之行为的逻辑推理中,身为经济学家,我们只能说这两个女孩都表现喜欢香草冰淇淋更甚巧克力冰淇淋的偏好。

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训练带回本课内容。即使珍宣布「我只喜欢香草甚于巧克力多一点点!」,这也不会经济学家得出,珍对香草冰淇淋之偏好「轻于」玛丽对香草冰淇淋之偏好这个结论。不,它只是让经济学家得出结论,知道珍喜欢嚷嚷特定的句子,更甚于大呼小叫其他事情或是闭嘴。记住,我们使用个体偏好具主观性的概念来解释个体所采取的具体行为。如果某个人提出声明让经济学家知道他的偏好,这没什么不好,但提出声明本身就是一种具目的之行为![3]

为了帮助你记住这课的要点,我们以友谊来譬喻。例如,莎莉可能有三个朋友,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她的心中,她有对这三个人的友情。我们可以进一步请莎莉替朋友排名。她可能会说,比尔是她最好的朋友,玛丽是她第二好的朋友,而乔则是她第三好的朋友。这个说法是完全具有意义。

但是,如果我们问莎莉,跟比尔的交情比跟玛丽的交情好多少呢?现在,事情开始听起来有点怪。如果我们问她「难道和比尔的友谊比和乔的友谊至少低30%吗?」,我们就进入荒谬的境界。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替友谊排名具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也不会有什么背后的客观「友谊单位」来推动这个排名。

这种现象对于偏好而言也同样为真,至少在我们会在讨论经济时使用它们。你在即将到来的课程中,会学习到理解与描述交换行为,我们需要假设人对于目标或目的也具有排名。人们行为,以满足他们最重要的喜好,或实现自己最高的目标。我们不必说人们心中有个寻求最大化的数学「效用函数」,然而这种谈话在其他经济学教科书中司空见惯。这种替代方法仅适用于造作数值计算问题的具体答案,它实际上并没能让你更清楚了解交换的过程。其实,在学习基本经济原则时,数学的效用函数反而相当有害,它常使学生忘记要把偏好的概念摆在首位。

另外的观点

即使是专业经济学家,也非总是听从偏好为排名而非测量的原则。例如,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效用」这个术语,来形容某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况下得到多少满足。因此,他们可能会将我们的场景描述成:「玛丽选择了香草冰淇淋,因为它给她更多的效用,更甚于巧克力冰淇淋给她的效用。」

到目前为止一切良好。然而,许多经济学教科书进一步开始分配测量数字给「效用」,例如,玛丽从香草冰淇淋获得「55 utils」,但只从巧克力冰淇淋获得「34 utils」等,为了「效用最大化」,她显然选择了香草冰淇淋。如果你正参与博士级课程,教科书会解释说:「utils」并不真的存在,不像重量的客观单位「公斤」或是长度的客观单位「公尺」。博士级教科书会解释,经济学家把数学效用函数拿来当成描述偏好排名的便捷工具。因此,如果函数分配「55 utils」给一碗香草冰淇淋,但只有「34 utils」给巧克力冰淇淋,它真正的意思是说,玛丽会选择前者胜于后者。同样意思的效用函数也可以分配「18.7 utils」给香草口味而「2.3 utils」给巧克力口味,最重要的是,玛丽的行为「好像是」她将这个专断的数学函数最大化。

本书中我们不会使用令人混淆的「utils」术语,我们也不会像其他经济学教科书一样进行「效用函数」的演算。这些做法虽然很普遍,但事实上很危险,这可能会误导你,让你以为我们在测量个体从具体行为中获得的满足感。

或许会有一天,神经科学家提出客观方法来量化满足感,借此他们可以说玛丽的「满足感三倍于」比尔。就算这种情况真的发生,我们在此的观点仍然相同:在经济领域中,这种讨论没有意义。在经济学中,我们使用「偏好」这个术语,来解释或描述个体具目的之行为。当有人选择某个东西而非其它东西,我们得出的结论只有,此人偏好被选上的东西更甚于被放弃的东西。心理学家或神经科学家(甚至常识)或许会更清楚这个选择事件的内容,但经济逻辑推演不能再往前走。经济学家并未声称拥有所有答案,差得远了!经济学家对此谦虚地承认经济推理对某个给定事件的限制。在第6课中,我们将看到主观的偏好排名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客观的市场价格。届时你会更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在这课中强调这些要点。

不同个体的偏好不能合并

如果偏好对每个人都是主观的,甚至不能测量或量化,显然,想把个人偏好汇总成「社会」偏好便毫无意义。不幸的是,即使是专业经济学家也经常从事这类推理。许多人(尝试)合理化累进税制,例如,声称「穷人的一元比富人的一元多」。这种概念是认为,从比尔.盖茨身上拿走100万美元不会降低太多他的效用,而发放1,000元给一千个不同的无家可归者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效用。因此,典型的论调是,「社会」总效用因为重新分配比尔.盖茨的财富而增加了一些。

在第18课中,我们将研究累进税制带来的后果。现在我们只点出典型的论调很荒谬。你不能加总不同个体的效用。事实上,如果你使用的偏好这个替代说法,为什么结合不同个体的偏好是不可能的任务,答案将更加明显。问「人口总重量多少」或「人口平均年龄多少」,合理。但是问「人口的总偏好是什么」或「人均效用为何」,没有意义。

为了确保你明白,想把不同个体的偏好加总进行数学运算的尝试有多荒谬,我们再一次切换到友谊排名的譬喻。假设莎莉和赖瑞有以下的「友谊排名」:

友谊排名


在继续之前,请确保你了解这个表格:莎莉共有五个朋友。她最要好的是比尔,第二最好是玛丽等。另一方面,赖瑞只有两个朋友。他最要好的朋友是乔,而比尔是他第二个要好的朋友。请注意,即使有共同的朋友,莎莉和赖瑞的排名顺序也不同。莎莉认为比尔是个比乔更要好的朋友,而拉里认为他和乔比他和比尔更要好。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偏好是主观的。[4] 

现在,假设有个爱管闲事的学校管理员走过来,并说:「这太可怕了!可怜的赖瑞没有像受欢迎的莎莉有那么多朋友!我有个伟大的想法,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公平。我会伪造莎莉的笔迹写张『你好臭!』的纸条,然后放在安德里安的便当袋里。这会让安德里安和莎莉大吵一架,这样他就不再是她的朋友。然后,我会把安德里安的校车座位排在赖瑞的附近。他们最终会成为朋友。我不能预测安德里安会变成赖瑞第一、二还是第三要好的朋友,但不管怎样,他在赖瑞朋友中的排名会比在莎莉朋友中的排名要高。透过我的王道干预,我将增加这群孩子间的友谊总量。」

显然,上面的故事是很愚蠢。但这个无聊的故事,可以表现想把主观的个人偏好加总有多愚蠢。希望你现在可以清楚,试图想把钱从富人身上拿走并交给穷人以增加「社会效用」,简直是胡说八道。累进税制的支持者或许可以用其它理由合理化,但主张偏好(或效用)这种经济概念并不管用。



1目前有少数现代医生将放血视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这种情况显然很罕见,早先的医学实务上一般不认为放血对病人有好处。

2我们并不是在说日常交谈中人们总是使用草率的语言,只是指出「偏好」这个术语在经济学中有精确意义,就像「功」这个物理术语具有特别的科学意义一样,而术语的意思与日常用语中的意义并不会完全重叠。

3在本书的此阶段,这些例子可能显得单调乏味,但在我们随后解释价格如何形成的课程之前,现在先掌握这些要点很重要。

4我们甚至不需要假设乔和比尔在莎莉跟赖瑞面前表现不同,就可以解释友谊排名的名次差异。就算乔和比尔在莎莉跟赖瑞面前的表现都是「同一个人」,名次不同也很合理,因为偏好是主观的。也许乔总是发出噪声,莎莉觉得这很讨厌,但赖瑞觉得这样很热闹。

课程小结…
  • 一旦我们决定把某些事件视为具目的之行为,我们可以做出进一步逻辑推理。例如,对于每个行为都必须有一个行为人,也就是执行这个行为的智人。尽管人们可以和其他人一起行为,但任何特定的动作仅会由一个人进行。
  • 我们透过偏好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这些偏好是某人试图透过行为来实现的目标。
  • 经济学家说偏好是主观的,这意味着它们因人而异。认为偏好是主观的并不等于纵容或鼓励它们,这不过就是每个人有不同口味的认知。

新的术语
  • 偏好(preferences):个体的目标或欲望。经济学家将某个人的行为解释成满足偏好的企图。
  • 商品(goods):个体认为有价值的稀有性有形物品,因为它们有助于满足个体偏好。
  • 服务(service):某个人对于另一个人认为有价值之任务的表现,因为它有助于满足偏好。服务是人们透过自有劳动力创造的「商品」。
  • 主观性(subjective):因人而异;「情人眼里出西施。」
  • 效用(utility):经济学教科书中,用来形容某个人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多少价值的通用术语。
  • 累进税制(progressive income taxation):一种对较高收入之个人或公司收取较高税率的税制。

问题研究
  • 为什么「德国进攻法国」的说法有疑虑?
  • 为什么针对某个人之行为的陈述(隐含地)涉及信念呢?
  • 具目的之行动能够基于某个错误信念吗?请举例说明。
  • 经济学家们说偏好是主观的,是什么意思呢?
  • *经济学有说你不该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吗?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