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现在用美元给黄金计价,而不是相反 | 货币史
为什么我们现在用美元给黄金计价,而不是相反 | 货币史
作者:弗兰克·肖斯塔克
译者:禅心云起
世界从金本位下的固定汇率制,一步步走过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制,直至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纸币浮动汇率本位制。在浮动汇率下,上百种货币相互浮动,货币的经济计算功能大损,国际贸易及结算的成本陡增,给各国商人和旅行者带来极大不便。但更致命的是,这样的制度给各家中央银行解开了金本位这道“紧箍咒”,让它们货币放水更加随心所欲。
1933年以前,“美元”(dollar)这个名称,被用来指代一个重为23.22格令的黄金单位。由于每盎司换算成480个格令,这意味着美元这个名称,代表了0.048盎司黄金。这反过来又意味着1盎司黄金,指的就是20.67美元。
你会发现,根据当时的普遍思维,这20.67美元并不是1盎司黄金的美元标价,因为像美元这样的实体,还并不存在,美远不过是0.048盎司黄金的代称。罗斯巴德对此写道,
同样,其他货币名称,也代表着固定数量的黄金。这些名称成了和黄金有别的实体,是随着纸币本位制实施而新出现的习惯。
随着时间流逝,纸币呈现出本身的生命。以美元、法郎、英镑等单位给黄金计价,变得可以接受(随着浮动汇率货币体系的引入,这一切的荒谬程度达到了新的顶点)。
在自由市场中,各国货币并不相互浮动。它们按不变定义进行兑换。如果英镑代表0.25盎司黄金,美元代表0.05盎司黄金,那么1英镑就兑5美元。
这种兑换源于0.25盎司是0.05盎司五倍的这个事实,这也就是它们兑换率为5比1的含义。
换句话说,两者之间的兑换率固定为其相应黄金重量的比值,即1英镑=5美元。
浮动汇率货币体系的荒谬性,就如同美分市价相对于美元市价波动一样。
多少美分等于1美元,这个比值不会波动。从定义上,比值永远固定。
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先前失去信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产物,这个货币制度在1944年至1971年间运作。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而所有其他币种,都在美元之上扩张货币供应量和信用。
美元则与每盎司35美元黄金挂钩。尽管假定美元和黄金之间存在纽带,但只有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才能将它们的美元兑换为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背后的主要催化剂,是美国中央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推高黄金市场的金价,超过了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价格。
1971年1月尚为35美元/盎司的金价,到了1971年8月涨至43美元/盎司,增长了近23%。
黄金市价和官价(每盎司35美元)之间,价差越来越大,这创造了巨大的利润机会,某些欧洲中央银行决定行使权利,要求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将美元兑现成黄金。
美联储没有替所有印制出来的美元准备足够黄金作为后盾,不得不宣布实质破产。自1971年8月起,美元和黄金之间彻底脱钩。
为了挽救这个破产制度,政策制定者们采用了米尔顿·费里德曼的处方,允许自由浮动汇率本位。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美元和黄金有某种联系,所有其他货币都以美元为基础,如今一切已成往事。在浮动汇率框架中,印钞再没有什么限制。罗斯巴德说:
各家中央银行通过协调政策,保持货币放水同步,以尽可能保持汇率浮动稳定。这样的政策,显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缺少真实财富生产为后盾的消费手段,启动了一个持久贫困化的进程。
此外,在该框架下,如果一国试图通过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利用和贬值本国货币,就会引来其他国家亦步亦趋的风险。因此出现了竞争性货币贬值,以笃定不移的方式,摧毁市场经济并让世界陷入危机。
对此,米塞斯写道,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