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经济课——我们如何发展经济原则
作者:Robert P. Murphy
译者:吴莉玮(电子书下载)
图片:ramnath bhat via photopin cc
年轻人的经济课——我们如何发展经济原则
在这一课中,你将学习:
- 具目的之行为与无意识之行动间的差异。
-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间的差异。
- 为什么发展基本经济学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于物理或化学所使用的方法。
具目的之行为与无意识之行动
当我们在看着世界并尝试从某种意义上搞懂世界时,我们所作出最基本也最关键的区别之一,是具目的之行为与无意识之行动间的差异,通常这甚至是在无意识下完成。在描述一颗棒球的轨迹时,我们可能会提到重量、速度、空气摩擦力等东西。我们不会说棒球「想要像以抛物线作动」,或棒球「厌倦了飞行而想回归地面」。这些对现代人而言都是胡说八道,还会被攻击非常不科学。但是,若不是在讨论棒球,而是在描述喷射机议案。在后者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接受飞行员「想要避免动荡」或他「认为燃油不足因此决定着路」等说法。
我们解释这两个事件的差异,反映出我们诠释周遭世界的基本决定。当我们观察事件时,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到自然法则,或者我们可以用某个有意识生物的意图来解释(至少部分)这些事件。总之,我们可以选择是否相信另一个心智正在起作用。
我们在此接触到一些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显然,我们不会在这个简短课程中给你「最终定论」。但为了稍微感受经济理论,并给它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具目的之行为与无意识之行动间的差异。经济法则适用于前者而不是后者。我们将在第3课看到,经济学总是涉及至少一个心智的作用,这意味着一个智能生物,具备有意识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将采取影响物质世界的措施。
具目的之行为与无意识之行动间的差异,并非简单的人类与「无生命体」间的差异。许多人类身体的各种动作也可以是无意识行动的例子。例如,如果我告诉你「如果你抬高右腿我会给你20美元」,然后我们会解释你的后续行为是一个有意识的反应,你具有目的地移动你的腿,因为你想要钱。但是,如果你的医生用槌子敲你的右膝来测试你的反应,你的腿因此作动将不会是具目的之行为的例子。虽然你的神经系统与大脑参与其中,我们也不会真的说你的心智也参与其中。(请注意,大脑和心智非常不同,而这种差异对这一课至关重要。)
本书的课程内容,适用于具意识的人因为心中的目标而进行有目的行为。有时「有意识行为」与「反射行动」两者间的边界模糊,但这不会真的减损本书中的原则。确实,外野手在把棒球扔到二垒时,他可能并不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心智运作。但他肯定试着封杀跑者,因为他希望他的球队赢得比赛。即使他「失算」而把球扔过二垒,本书中的所有课程都仍适用他具意图的行为,因为他有意识地试着以某个情况来交换另外一个他认为更可取的情况。
本书中的经济原则并不局限于「完全理性的人」。书里的内容适用于那些每天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心智进行交换的真正的人。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意思是它研究人以及与社会因素。其他的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则研究自然世界。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气象学。
因为它们各自不同的研究主题,社会科学关注于具目的之行为,正如上节所述,而自然科学则关注于无意识之行动。社会科学家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释与理论,至少含蓄地依赖于其他心智正影响事件的假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生物学是个显著的例外,自然科学家通常不会在专长领域中引用具意识的心智来解释事件。
对于其它心智的认知,以及思考的个体各自具有个人动机的事实,已经渗透到社会科学中。而这种认知并不局限于形成解释事件的理论:即使是社会科学的原始「事实」资料,其本身就是精神事件而不是纯粹的自然或物理事件。例如,社会学家可能得出某个犯罪率增加与离婚率增加相关的理论。但社会学家为了收集数据来测试这个理论,她首先需要到「进入其他心智」以便知道哪些事件应该被列为犯罪或离婚;这些都不是自然的残酷事实。
即使是社会科学「事实」也与心智相关
想想工具、食品、药品、武器、单字、文句、通信和生产行为…我相信这些都是社会科学里经常出现的人类活动一般物品。很容易看到这些概念…并非指称一些客观物品的物性或能让观察者透过观察获知,而是其他人对于事物所持有的看法。这些对象甚至没法以物理术语定义,因为其中任何一类的成员间都没有一个统一物理性质…这些只能以三个术语之间的关系做定义:目的、某个具有这个目的的个体、此个体认为能符合其目的之合适手段的物品。
-Friedrich A. Hayek,《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8年,页59-60
例如,如果莎莉开车撞到乔,使乔因此死亡,这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一件凶杀案。如果莎莉在车祸前五秒心脏病发作,那么这个事件可能不构成犯罪,而仅是意外。另一方面,如果警察到达现场后听到莎莉吼着「这是你最后一次骗我!」,那么,警察可能会开始宣读莎莉的权利。请注意,作出最终差异的是莎莉的心智;社会学家需要猜测莎莉的意图才能知道是否发生犯罪。再多的物理描述都无法决定,只有揭示莎莉撞到乔的当下在想什么的描述可以决定。她的精神意志可以把普通的汽车转变成杀人凶器。最后一次再强调这点: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没有任何物理变化;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找不到汽车的组成分子发生任何事。相反的,当我们说莎莉「把汽车变成杀人凶器」时,我们正在对无形且无法直接观测的莎莉心智做出判断。莎莉控制汽车时的手脚动作并不是问题关键,是她的意图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再增一例谋杀案。
正如莎莉开车撞到乔的例子,即使是社会科学的「原始事实」都与我们对他人心智的了解相关。与此相反,通常在自然科学中,不管是原始事实还是解释事实的理论,都不依赖于解读他人的思维。自然科学家可以透过观察物理世界,得出其「无意识之行动」的解释。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功之道
在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等科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科学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人们认为前者比较「硬」而后者比较「软」,尤其是那些硬科学的科学家们!而普遍的感觉,则是所谓硬科学相比于所谓软科学更严谨也的确更「科学」。一般来说,世界上最聪明也最有名的科学家都来自于硬科学;此外爱因斯坦、费曼与史蒂芬.霍金等标志也掳获大众目光。与此相比,心理学则很难获得如此荣誉,甚至很少有人能说出上个世纪的绝顶社会学家。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谴责粒子物理学家协助创造核武,即便如此,仍有绝大多数人支持物理学本身。而另一个鲜明的对比,则是很多人都对社会科学持怀疑态度,甚至敌视,特别是经济学和精神病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我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可能会期待舆论崇敬研究人类的科学家,而不是研究无意识粒子的科学家。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社会科学合理化一些非常可怕的事情,例如,对那些被监禁的人进行违反他们意愿的电击疗法,还有美国政府在大萧条期间不管人民挨饿而资助屠杀数以百万计的猪只。或许是许多这类事件使得人们不信任精神病学家和经济学家。但是,为什么没有人因为广岛事件责备物理学家,或者是因为火药而责备化学家?
我们提议其原因是强大武器背后的物理学与化学是正确的。物理学家对军队说:「如果你把这个东西从飞机上丢下去,就会诱发裂变反应并释放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热量。」而物理学家的预测完全准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心理医生告诉法院:「赋予我们权力监禁那些我们认为精神异常的患者,并允许我们对其注射药物与进行其他实验。这会让他们变好,调整后的人将不会表现出异常与反社会行为而对社会有益。」许多所谓顶尖的经济学家,也在20世纪和21世纪告诉各国政府:「给我们的印钞机的控制钮,我们将不遗余力地让世界免于萧条肆虐与猖獗的物价通膨。」很显然,精神科医生和那些最有影响力之经济学家们的纪录,几乎没有自然科学家那么值得称道。
出于某种原因,似乎即使是最多才多艺的天才,在社会科学中也可能把他们的学科带入死胡同,越来越多领域中的专家(以及公众)开始怀疑「现有技术」是在浪费时间。很多人都会同意「精神病学曾经发展得不错…直到弗洛伊德」,或者「经济学在凯因斯出现时转错了大方向」。但几乎没有人会说:「牛顿做了很多伟大的物理工作,直到疯子爱因斯坦出现然后毁掉一切。」
自然科学获得的成功与名望,以及社会科学的平庸结果与公众敌意,这两者之间的鸿沟成因之一,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当简单,这些研究对象的行为似乎遵循一组简明的规则。因此,硬科学(通常)可以依靠控制实验来评估他们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不太会走入死胡同,不像大多数人看待弗洛伊德心理学与凯因斯主义经济学那样。物理理论预测物质世界中的对象。新奇但最终低劣的理论将很难扫荡专业的硬科学(如物理),因为理论的低劣将透过实验反复证明。爱因斯坦抵制量子理论的哲学意义是出了名的,但没有物理学家(包括他自己)会去争论该理论对亚原子粒子实验测量的预测准确性。
由于亚原子粒子没有心智(据我们所知),为了理解它们的行为以「解释」亚原子粒子,对物理学理论而言,除了准确地预测这些粒子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以外,没有别的要求。我们应该指出的是,在物理实务上,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某个理论可能针对某些实验能有更好的预测,而另一种理论可能更简单也更优雅。一些物理学家可能会「相信」更完美的理论,并寻找那些质疑其首选理论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瑕疵。即便如此,硬科学理论在长期运作之下,能够系统地产生毫不含糊之较佳预测的理论,最终将取代它的对手。
许多社会科学的专业人士也认为同样的「科学方法」也应使用在各自的领域。然而,问题就在他们的研究对象各自具有心智。要发展出一套简洁法则来预测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已被证明极其困难。在社会科学中,特别是经济学,事情的复杂度很高,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控制实验。
为了说明自然科学与经济学之间的重要区别,首先我们假设有两组物理学家正在争论某个粒子的电荷强度。就在导入一个巧妙的新技术进行实验后,其中位于澳洲的那组人宣布,以前的预测需要修改。然而,其对手物理学家小组则认为,澳洲团队的实验有瑕疵,因为实验室位置接近南极进而扭曲测量结果。他们透过在不同的纬度进行相同实验来解决争端,看看在靠近赤道的实验室所做出的测量结果是否较为接近先前预测。这些研究背后的关键假设,是这些粒子行为都遵循同样的法则,而且每次实验都能控制其它(相关)的变因,将影响粒子的变因局限于地球磁极的磁荷影响。这个故事让我们理解为什么物理学看来如此「管用」;它们多年来具有充足理由让我们假定如此,而物理学家也将发展出更准确预测物理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论。
但当两组经济学家争论某个重要理论时,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例如,一组凯因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大萧条的原因「总需求」崩溃所造成,胡佛总统和罗斯福总统应该透过大规模政府赤字,花用举债的钱来抵消衰退。另一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则强烈反对,并认为1929年开始的萧条是因为先前美联储操作的「繁荣」所造成。依照奥地利学派的说法,胡佛和罗斯福的误导性干预主义政策,使得这个萧条被拖长了超过十年。奥地利学派争论凯因斯的赤字理论,并指出,胡佛和罗斯福掌权期间的预算赤字保持在纪录高点(和平时期),正逢美国经济史中最缓慢也最痛苦的复苏。凯因斯主义者则对此回应道,即使赤字如此庞大,挥之不去的失业,证明了政府「显然」还没有借够钱来花。
在本书的早期阶段,我们尚未掌握能进一步演进这个实际争议的概念。(在后面的课程中,你会学到理解双方说法所需的工具。)仅管专业经济学家争论「大萧条」的成因已超过七十年,时至今日,该争议仍未获得解决。这种论战永远不会结束,因为1920年代末世界经济的各种确切条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经济学家没有办法测试凯因斯主义的理论,譬如,除了倍增1932年的联邦财政赤字之外将所有其他变因维持不变,然后观察对失业率的影响。
联邦预算赤字与失业,1930年-1939年
资料来源:美国总统计画(http://www.presidency.ucsb.edu/data/budget. php)与劳工统计局
经济学家无法一致同意正确处方
萧条期间对政府的适当禁制令,就是削减政府预算并严格远离于经济体。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Murray Rothbard
正如我们因为储蓄而进入萧条,我们必须挥霍来脱离它。
-《商业周刊》经济学家Virgil Jordan,写于1932年
引述Robert P. Murphy,《The Politically Incorrect Guide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New Deal》,Washington, DC: Regnery,2009年,页52-57
确实,毫无疑问的,那些无论出于道德或政治原因而支持大规模政府支出的经济学家,往往也倾向接受凯因斯主义对大萧条成因的观点。同样的,反对「大政府」的人,往往倾向于那些强调低税率与精简政府预算好处的经济理论。正是因为控制实验的不可行,使得这种截然相反的经济理论长久性存在,两方阵营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正确而对手则不诚实或草率。这类激情在硬科学领域中被紧紧限制,因为相比于社会科学,在硬科学的领域中,事实更会「替自己说话」。
幸运的是,我们并未失去一切。即使可运用于经济学的自然科学方法有限,我们还有一些发展经济原则与法则的其他方法,这些方法依赖于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无法取用的技巧。在你掌握了本书课程后,你会逐渐建立一个解释世界的新框架。以前看来语无伦次的事情,现在似乎有了意义。而你也会看到,本书的课程将不依赖实验甚至是历史结果来以证明其有效性。一旦你抓住每节课的要点,它们将永远属于你。你可以决定这些概念有用或没用,但你永远不需要担心新发表的经济研究会推翻这些概念。这怎么可能?我们在下一节中解释。
我们如何发展基本经济学
正如我们上面所讨论的,经济学理论家面临两个巨大问题:他们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心智,也比化学等自然科学更难以执行经济的控制实验。这些差异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所谓硬科学比包括经济等软科学,享有较好的客观性声誉与成功。
然而,经济学家拥有比自然科学家更巨大的优势:经济理论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心智及意识目标的生物。因为他拥有经济行为中的内部观点,经济学家可以更容易理解经济体中其他行为者的动机与约束。与此相反,粒子物理学家没有办法知道「当一个夸克是什么感觉」,物理学家必须完全依赖于熟练的经验技术来深入了解夸克的行为。
本课稍早我们关注于具目的之行为与无意识之行动间的重要差异,因为这种差异是发展有用经济原则的关键。这本书所发展的经济原则,为基于「具有心智的个人试着达成自我目标」这个事实的逻辑推演。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这些社会科学家提出包含其他心智运作的「理论」时,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体验自己的心理意识,那么,「理论」会开始陆续吐出其他的衍生知识。你进入第3课时可能会感到惊讶,许多经济事实能被包装在「约翰的行为具有目的」的简单观察中。我们现在还不会列出这些结果,你应该能在研习第3课的过程中开始了解这些。
相较于从物理学或化学中找寻如何发展良好经济原则的指引,几何学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模范。在标准(欧氏)几何学中,我们从一些合理的基本定义与假设开始。例如,我们定义「点」与「线」,然后解释「角度」是两条线的交叉等等。
一旦我们有了一些初始定义与假设,就可以用它们开始建立「定理」,定理是我们用原来的定义与假设进行逻辑推演之后的奇特结果。几何学的教科书会从最基本的定理开始,然后使用每个新结果去推断出一些更复杂的内容。例如,简单的定理可能像这样:「如果我们从形成矩形的四条线开始,我们可以划出一个新的第五号线,将这个矩形分割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旦这个(很简单的)定理被证明,它就可以被加到工具箱里,并随后调用这些早期定理发展出更困难的定理。
我们在本书中建构基本经济原则的方法,相当类似于几何学方法。在下一课中,我们将定义某些概念(如利润与成本),并显示出它们与基本假设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基本假设是,社会事件的驱动是有目的之行为。随着课程进行,我们将继续在先前课程的基础上,透过引入适用于先前结果的新情况来添加新的见解。
在此阶段,你应该发现有关几何学例子的两个重要观察。首先,请注意,要求数学家走出书房并「测试」几何学教科书里的定理一点意义也没有。例如,毕氏定理,这可能是最有名的几何学结论。毕氏定理说,如果你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并在每个边上标记一个字母,那么下面的公式将会成立:
a 2 + b 2 = c 2
一旦你看到一个毕氏定理的实证,你就会明白这个定理为真。为了来点娱乐,你可以拿把尺和指南针(用于测量角度)以划在纸上的三角形来「测试」这个定理。但你会发现,实务上定理将不会完全正确;你可能会发现方程式的左边总和为10.2英寸,而右边总和为10.1英寸。然而,如果你得到这种定理的「证伪」然后把它们摆到数学家面前,他会解释说,你测量的三角形实际上不是精确的90度(也许是89.9度),而且你用来测量线条的尺也是不精确的工具,因为它有缺口加上你实际上是用「目测」来得出长度。重点是,数学家知道毕氏定理为真,因为它可以从最初的假设进行不容置疑的逐步逻辑推理而获得证明。
这是对我们如何得出经济原则或法则的良好譬喻。我们从一些定义以及心智起作用的假设开始,然后逻辑推导出进一步结果。一旦我们证明了一个特定的经济原则或法则,我们就可以把它到口袋里,并在未来用它来帮助证明更困难的结果。如果有人问我们,数据是否「证实或否定」我们的经济原则,我们可以说这个问题是无稽之谈。一个看来明显的经济法则「证伪」,其实只是没有满足初始假设。例如,我们将在第11课学习「需求法则」,其中规定「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将导致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数量下降」。如果我们现在试着「测试」这个「需求法则」,我们肯定拿得出历史证据说明有时某些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反而购买更多商品。这种发现并无法推翻「需求法则」,经济学家简单地总结说:「好吧,『其他的变因』一定不相同。」
我们现在进入第二个你应该从几何学讨论中得出的重要观察:正因为这些结果是基于早期定义与假设(有时也称为公理)的逻辑推演,其结论仍可能含有对真实世界重要且有用的讯息。我们得强调这点,因为很多人认为,某个研究领域只有其命题能至少在原则上透过实验或测量而反驳时,才称为「科学」并「提供真实世界的讯息」。这种要求显然不能满足几何学的案例,但每个人都同意学习几何学肯定有益。搭建桥梁的工程师,如果能掌握那些在几何学中以逻辑推演证明的公理,他会做得更好,仅管这些课本上的公理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隐含在初始假设的讯息。
这对本书中的经济原则与法则也同样为真(我们希望!)。你不需要去测试这些命题是否为真,因为所有的证伪都只是意味着在「测试」时缺乏了特定的假设。不过,你会发现,透过认真的反省与逻辑推理而获得这种「不切实际知识」的过程中,将能让你更能了解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一旦你掌握了本书中的逻辑性(不可测试的)课程后,你能更好地驾驭经济并理解其结果。
课程小结…
- 有目的之行为是由某个具有意识的心智试图达到目标的所为。无意识之行动是指在物理世界的运动,是「纯粹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另一个具思考能力的心智意图。
- 自然科学的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及气象学。这些研究自然世界,并尝试演绎「自然法则」。社会科学则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及经济学等领域,研究人类行为的不同层面,包括我们与社会中他人的互动。
- 自然科学试着发展能够更好更准确地预测无意识对象的理论。它们享有成功,因为这些对象似乎服从一个简单的恒定规则,还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都能进行的控制实验。在包括经济学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其研究对象有自己的心智,控制实验更加难以执行。为了发展经济原则,经济学家依靠自己对于具目的之行为的经验,并加以推导出逻辑含义。在这方面,经济学较接近几何学而不是物理学。
新的术语
- 具目的之行为(purposeful action):在有意识的原因下进行的活动;具有目标的行为。
- 凯因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一种思想学派(由凯因斯启发),将政府预算赤字当成提振经济以走出衰退并恢复充分就业的药方。
- 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当政府支出多于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时,需要进行借贷的数目。
-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Austrian economics):一种思想学派(由门格尔和其他人刚好也是奥地利人的学者所启发),将经济衰退归咎于政府干预,并建议在经济衰退时期削减税收与开支以帮助经济。
- 逻辑推演(logical deduction):推理的一种形式,从一个或多个公理开始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
- 公理(axioms):逻辑推演系统中的初始假设或基础。例如,「两点构成一线」可以是几何教科书的公理。公理并未得到证实,而是被假设为真,以证明其它不太显而易见的陈述。
问题研究
- 如果有人因为洒到脸上的胡椒而打喷嚏,这是一个具目的之行为吗?
- 「具目的之行为」是否包括错误?
- *「大脑」和「心智」是可以换用的术语吗?
- 我们能用控制实验来检验经济理论吗?
- **你会把智能设计理论(Intelligent Design)分类成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