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背后的真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图片中可能有:2 位用户、文本
“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看到这些字眼的时候一般人已经懵了。隐含着一种浓浓的科学调控感,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

人民日报很得意,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已经成为金句,居委会大妈都知道了。还请了专家出来定义什么是炒房。

为什么有人炒房?

有利润预期,就有炒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房子并不特殊。炒的背后是供求现状。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十几年房价不动的城市就罕见炒房团,或者有过,无利可图,撤了。

禁止炒房,真的会让大家更容易买到房吗?考虑到人们对包括政策在内的一切记忆都很短暂,可以说楼市调控得到人民的喝彩也是能理解的。严格执行,房价在短期内是会跌,因为,人们投资的需求被扼住,而供应一时也不会有大的变动。

然而长期看,房价只会更贵,房租必然上涨。道理很简单,禁止投资炒房,开发商开发新楼盘的动力会下降,新房源的供应将会更大量减少。最要命的是二手房市场被冲击得厉害,房子只能是买来住的,那么哪来的房子租给大家呢?

禁止炒房的结果:买不起房的还是买不起,更惨的是将会更难租到房。

生活中每个时刻,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的商品都有人炒。比如前段时间的小米MIX概念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加价2000块钱才能买到,但很快随着需求热度的下降以及供给也更充足,加价200块钱差不多就能买到。这跟每一代新iPhone上市,想第一时间享受到必需加价的现象是一样的。

短期内或许一窝蜂的需求会暂时推高商品价格,那也是对该商品未来的一种预判,长期看,商品的价格只不过是供需关系的一种反映,正常的情况,供给会迅速跟上,价格回落。不信谁去囤一屋子鸡蛋看会不会让鸡蛋价格上涨。但媒体以及官方的这种很明显的泼脏水倾向性,非常容易让人忽视高房价背后的真相,把罪名扣在炒房者身上。

炒房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倒买倒卖,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中间商。这些行为是交易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放大了说,是这些人用实际行动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带着对利润的期盼,背负的是可能降价的风险,越活跃,市场的信号越清晰。

还记得,读书的时候,看媒体说温州炒房团把房价推高,那时看到这几个字就生气,觉得房价就是被这群贪婪的吸血鬼给哄抬上去的。只能说,这种招数总是有效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稳定物价政策,官方媒体不会告诉你,这背后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是暗示这是奸商所为。你以为政策都是强推的结果,实际上背后是有坚实的民意基础,不妨抽空问问身边的亲朋怎么看各种楼市调控政策。

一直以来,房子都是人们的头等大事。这么多年来,折腾出了上百套楼市调控组合拳,就没有一次不是让房子更难买到。更诡异的是,每一次所谓重拳出击打击炒房等投机行为都能获得人们的支持,或至少是默认的支持。也许到某一天,更多更多的人能意识到高房价背后的真正原因,或许这些打着科学名义的调控就不会那么顺利出台。

作为一种商品,固然有土地稀缺的特殊性,但供求关系依然不会变得特殊。面对着大量荒地,不增加供给,谈其他的,越不明觉厉越复杂越流氓。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