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就:从“中兴”事件看自主创新的误区
朱海就:从“中兴”事件看自主创新的误区
前段时间,著名上市公司中兴通讯被禁止在七年内使用美国公司生产的芯片一事引起普遍关注,此事也被称为“中兴”事件。对此,很多人主张芯片应该尽快国产化。有的媒体认为“发展国产芯片,这事不能再拖了”,这种观点非常流行。但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增进消费者利益的是市场,而非特定的产品,如芯片。如国家为了“芯片的自主创新”将大量资金投入芯片开发,那是资源误配置,是对市场秩序的损害,这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生产什么,是由市场决定的。高端芯片本国企业尚不能生产,也是正常,没有谁规定一定就应该国产,政府也不可能通过命令的方式,让高端芯片从地上长出来。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分工,生产不同产品,这再正常不过。日本粮食还不能自给呢,粮食比芯片重要吧,这么说日本最应该本国生产粮食。在不具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非得本国生产,那显然是违背成本法则的。芯片毕竟不是原子弹,重要的不是能不能生产出来,而是生产出来有没有市场。
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会导致资源的误配置。比如美国开发出了芯片,就让美国发挥生产芯片的优势,由于美国的芯片公司可以从芯片生产中获利,将会大规模生产,这样芯片的生产成本会下降,价格也会降低。这对中国需要利用芯片的企业是有利的,因为这节省了自己的开发成本,本来用于芯片开发的资金用到了自己更有优势的生产环节。当然,这不是说不能自己开发,而是说要把决定是否自主开发的权利交给企业。国产化应该是市场竞争的一个可能结果,而不是目标。当然,竞争的结果也并不必然意味着某种产品就一定会实现国产。
通过遵守市场规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诚信,让别人愿意把产品卖给你,这是市场法则。至于能否国产,那就交给市场决定。市场是奉行消费者主权,消费者不会去看产品的“国籍”,只看产品本身。
很多人以为只有金钱才是价值,其实道德法律和伦理本身也是价值,甚至也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价值。对道德法律和伦理等价值的捍卫,才能最终实现金钱价值。不同国家的价值观不同,有的国家为了金钱价值可以完全不顾道德伦理的价值,而有的国家则比较看重道德伦理的价值。
很多人有一种“斗争”思维,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他们不知道,在普遍适用的市场法则之下,国与国之间不会有冲突,对各国的国民来说,他们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无国界,商业无国界。相反,假如某个国家搞经济国家化,对自己的某些企业提供特权保护,不仅损害了本国其他企业和国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其他国家的企业和居民的利益。这样,国与国之间就会发生冲突。所以,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可能源于某些国家不遵守市场规则。不同国家可以有意识形态的差异,但在市场规则和商业伦理上应该一致,这样就可以避免冲突。
同样不可取的是“阴谋论”思维,比如认为美国惩罚中兴通讯是出于某种特殊目的,比如遏制中国的强大等,这种“阴谋论”思维也是非常流行的,但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中国企业没有违背规则,美国政府就没有理由予以处罚,否则的话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在经济上对自己也是不利的,因为在产业链上也有美国公司,美国消费者的利益也会受损,另外,美国的波音公司也受过类似的处罚。
国家只能合法地使用商业,比如通过市场购买公交车,这是可以的。但是,如购买设备用于侵犯基本的个人权利,那么相关企业就不应该和国家合作,为国家提供便利,因为这样做的企业是侵犯了商业伦理。在商业伦理与市场规则这件事上,国家之间应该相互监督,假如哪个国家庇护自己的企业,纵容其破坏商业伦理与市场规则,那么其他国家应该提出抗议,经济学家更是应该站出来。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能把商业国家化,这种做法是斯密在《国富论》中坚决反对的重商主义。商业的国家化将导致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乃至战争。“捍卫商业伦理,这事不能再拖了”,这才是我们从“中兴”事件中应该吸取的教训。
请思考以下问题:
1
个体和国家通过何种方式建立利益关系?
2
为什么说“自主创新”战略会导致资源误配置?
参考资料:
1
米塞斯著 夏道平译:《人的行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