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是一种病

房产税是一种病
前两天财政部长肖捷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谈财政制度。这篇文章的话题是税制立法化,遵循现代国家“税收法定”的原则。从制度层面来说,不是坏事。不过,肖捷这篇文章引人关注的点,是房地产税。
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实施。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适当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房地产税制度。——肖捷《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首先要澄清,肖部长说的房地产税,和媒体关注的房产税不同。房产税是针对个人拥有住宅的征税。一字之差,肖部长说的房地产税,是税法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和房地产行业相关的税种,比如经营性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甚至房产交易产生个人所得税,也可以算在这里面。
房地产税大部分针对建设和交易,征税对象是公司或个人持有的营业用房产(比如商铺和写字楼)。这些税过去一直存在,其征税依据不是正式立法,而是源于1980年代全国人大对国务院的授权。事实上中国的税收只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车船税是人大立法确认,其他一百多个税种,由于历史原因,都由国务院或其他机构颁布。
这些零零种种,经授权征收的“房地产税”,没有针对个人持有住房的税种。2011年上海和重庆有过试点,几年下来,名存实亡。两地事实上停征,全国试点不再推广。
肖捷的几千字文章说,基于税收法定原则,以前不符合规范的,要推动立法规范。“2019年完成全部立法程序,2020年完成改革任务”——这些都是他的文章重点,却不是民众关心的重点。
民众只关心一句话,“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这是货真价实的房产税了。至于“适当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也算比较明确的信号:将来减少交易环节的征税,转向住房的长期征税。
值得一说的是,财政部门是中国呼吁房产税最积极的部门。
原财政部官员、经济学者贾康,他从多角度论证房产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此和任志强发生激烈论战。多任财政部领导对于房地产税改革(减少流通税比重,增加住房持有税),一向积极。每次房产税“狼来了”呼声大起,大多有财政部门的影子。
这一次房产税呼声大起,还是很值得重视。
肖捷这篇文章,早在11月就收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房产税的讨论,近几年传闻太多,几使人神经麻木。说得多,谈得惯,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靴子落地。财政部乐见于此,公众要有警惕之心。希望每一次公众每次都要发出清晰明确的反对声音。
最近两天,我看到媒体谈到这则新闻,都会用一个标题“房地产税有望在2019年完成立法程序”。很显然,这里面有误解。
肖捷的意思是,力争到2019年,从程序上理顺现有的税收立法。至于新开房产税?他没有说,也不会下时间表。征税这么大的事,要经全国人大表决,难度可比梳理旧税大得多。
我认为,2019年开征房产税不现实。摆在征税者面前的困难,那是相当之多。
最大的困难是,中国的住宅类型实在太多,甄别起来很困难。商品房时代以前的分配住房,集体宿舍,单位住房,这些还大量存在;商品房时代以来,情形变得更加复杂。中国人的住房品种之多,举世无双: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房改房、军产房、央产房、两限房、自建房、集资房、市区内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宅基地建房、直管公房、自管公房、拆迁安置房、违建房、商业公寓住房、厂房改建住房、学校自建房、别墅、职工宿舍、小产权房。
这些房子的权属五花八门,价格差别巨大。房地产市场多年改革和调控,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住房迷宫。想征房产税,就要梳理关系,确认产权。这期间要甄别、调查和统计,麻烦不小。
房产税规则一出台,要面临公平性讨论,还要防止舞弊,这些事务工作量很大,短期内很难做到。热衷房产税的学者们,可能他们也没想到这么多。
房地产市场的复杂,直接导致第二个困难:征税成本大。如何制定公平模型,让被征税者乖乖交钱,这件事情并不简单。
北京这样的城市,很多人住在价值上千万的房子里,收入却不高,按照0.5%的税收(想象不出比这更低),每年就是五万块,就是刀架脖子上,他们未必拿得出。中产阶级也好不到哪去,他们看似有几百万资产,其实都在房子里,每月交月供,每年还要交几万块钱税金,这足以让他们跳脚。
房价核查难,逃税意愿强,政府势必加派税务人员,还要面临随时激化的矛盾。这些都是征税成本。政府能从房产税上获得多少呢?其实并不乐观。上海2015年财政收入6400亿,从住宅上面收到的房产税,可能占总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征税难而所得少,这让地方政府很难有强烈动力去征收。和西方永久性的土地产权制度不同,中国城市住宅的土地使用权只有七十年。开发商拿地已经缴纳“土地出让金”,在民众的认识里,这笔钱相当于买断的“七十年税金”,怎么能“税上加税”呢?这种质疑是中国特色的房产税绕不过的争议。
近几年房产税的讨论,通常包括一条:首套房免税。绝大多数的房产税支持者,他们仅仅是支持“对多套房的人征税”,不希望自己也交税。“首套房免税”在赢得众人支持同时,也构建了房产税的阻力。它会导致政府不愿看到的尴尬场面。
首套房免税,导致大量资金涌入一二线城市,抢夺优质房源和住宅。拥有多套住房的人,房产税逼迫他们抛卖三四五六线城市的住宅,确保不被征税。“首套房”或“唯一住房”资格是宝贵的,很多人会选择到大城市购房,中小城市房价势必会跌落,中国城市发展势必两极分化,这种情景又与政府的发展意愿背道而驰。
最近几年房产税一直很热门。财政部铁了心要征税,还摆上正式议程,只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困难,才阻拦着新税出台。作为普通民众,对房产税要有哪些认识呢?相关文章,我写过很多,简单说几个结论吧。
1、在房产税打击下,表面会出现有人抛售,房价急降的情形,长期来看,持有房子的成本是在提高的。买房者会考虑长期含税成本,很多穷人还是买不起房。
2、房产税增加买房者负担,是对需求的打击。长期来看,房产投资会减少,供给会收缩。像所有市场一样,房地产行业只有供需两旺,市场发达,住房单位成本和价格才能降低,普通人买房才买得起。房产税改变了住房的大众需求品属性,使其变成奢侈品。这对穷人有什么好处?
3、要改变认识:美国、日本和欧洲有房产税,这不值得学习。很多人拿公共服务说事,近年来中央财政收入以10%以上速度增长,远远跑赢GDP增速,财政还缺钱吗?公共服务改善,要靠市场的力量,而非简单的征税。
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普通家庭多买一套房,这不是非分的享受。难道要一生老死只有一套房,才算正常?对拥有多套房者的嫉妒,是一种病态,房产税正是这种病态的反映,应当厉声谴责。
最近两天,美国国会通过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法案,各国也在跟风而动。中国的财政部门汲汲于新征税收,还有人应声附和,这很不正常,应当力驳。反对房产税,反对新税收,强烈要求减税,这应是媒体和公众亟需达成的共识。​​​​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