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教育


儿童与教育

照片照片
为什么不说出真相
很多人对义务教育保持警惕,首要原因是对党化教育的厌恶。官办学校总是倾向于给儿童灌输一大堆假历史、伪崇高和空口号。政府想让孩子知道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这是义务教育的第一效果。我在上一篇文章谈到这个话题,很多读者留言表示认可。不过也有人说,义务教育总体是好的,只是在特殊历史时期,某些国家,才成了政府灌输观念的工具。有些课程是不带意识形态的,适龄儿童掌握这些知识总还不错。例如数学这样的自然科学。应该承认,有些教育内容不算糟糕,例如教导儿童讲文明懂礼貌,学习四则运算。德国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也承认本国侵略别国的历史。很多国家的义务教育会表现得远离政治,无毒无害。但是只要教育经费出自政府,潜化的影响总会存在。全世界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都有爱国教育。没有哪本官方教科书直言不讳地指出,政府征税和黑社会收保护费没什么两样。没有哪个课程鼓吹分裂,放弃领土——相反地,大多数情况是,即使为一块不毛之地,也要不惜血战。在论证政府“合法性”层面上,公立教育总是不遗馀力。“吃人嘴软”,此言不虚。在自然学科领域,政府不会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吧?太乐观了。试问中国的中小学生,有几个知道人类“单地起源学说”?全世界人种的祖先是一支源于非洲的智人,这是人类起源学的普遍共识。教科书上怎么说呢?从元谋人讲到北京人,还有蓝田人,紧接着又讲河姆渡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虽然没有明确说现代中国人是远古“元谋人”“北京人”的后代,但它无疑给学生们造成了明显混淆。事实上,以”北京人“为代表的东方远古人类在后来发展中灭绝了。现代中国人和这些远古人类并无关系。“单地起源学说”即便还有争议,毕竟是人类起源学说的重要成果。为什么要刻意回避呢?看看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一课标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就知道了。欧美国家的自然教育也存在同样问题。当京都会议还在为“地球是否变暖”而吵吵嚷嚷的时候,环保主义已走入校园。背后有政府环保部门推动,更有教育经费的左右。试想想,如果某地公立教育教授“地球其实没那么脆弱”“全球变暖可能是谎言”的知识,教育当局能经受环保团体的压力吗?政治博弈事实上也左右着公立教育的内容。当然,以“观念灌输”批判义务教育确实不够有力。人类知识总在不断更新,谁也不能保证今天的课堂知识不会是明天的谬误。很多私立学校也在传播错误知识。例如在进化论者眼中,教会学校的“上帝造人说”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解释义务教育“总是灌输利于政府的观念”,只是说明这个现象比很多人想象的严重。相对于私立学校传播的错误来说,义务教育传播的谬误则危害更大。它通常和政治挂钩,培养儿童对政府的信任,使其丧失对权力的批判能力。这种灌输是刻意、系统并且难以扭转的。真诚热爱政府的人可以热烈拥抱,声称厌恶政府权力的人,如果对义务教育抱有期望,就应该反思了。反对“政府灌输观念”的人应该勇敢地走出来,直接反对义务教育本身。所有义务教育的恶果都是源于它本身的不正当,即“强制”和“免费”。

那些年少时的傲慢
1990年代末我刚上中学。有一年春季开学,班上少了几个同学。这种情况常有,因为又有同学缀学了。校长组织老师们进村,带回几个。有个同学是死硬分子,屡次劝说均告无果。于是老师让听话的学生(班干部)分批去劝。那年春雨特别冷,我和几个同学淌着泥浆进村找到他家。无论父母还是老师的说法,还是我当时的内心确信,读书才有出路。那时候流行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他和家人以贫穷为由百般推辞。后来说脑子不灵活,读书不懂,干脆早点出来打工。说客们说,小小年纪不读书,能做什么呢,不是打工就是“混社会”,还容易学坏。他急了,说读书有什么用!读到最后还不是打工,不如早早出来(那时候大学录取率低,乡下小孩没几个想着能读到大学)。我们不甘示弱,就说这个书你念也得念,不念也要念。国家规定你要念满初中,不然你爸妈就是违法。他们一家人非常愤怒,几乎把我们赶出来。我们就死磨硬泡——当时我们真心觉得为他好。他和父母只是糊涂而已。那同学短暂屈服了。返回学校念了几天书,在一个周末回家后就再也没来。他的学费没交,老师也无心再催。听说他已经到外地打工。最近几年碰见,他已经在老家娶妻生子,做点小生意,日子也不太坏。至于那些极力劝他读书的说客,有缀学的,也有考上大学。日子过得也很普通,不见得多好。我不想说,谁受更多教育就一定过得好,或者先出来工作就能拔得头筹。人生际遇,倏忽万变,充满太多偶然。我只是反省,为何少年时候道德感那么强烈,认为上学读书就是天经地义;为什么那么自信满满,上学就能获得锦绣前程,无视生活的其它出路。从当时的我身上找不到答案。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脑子里关于教育的理念全部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灌输。还没学会尊重和体谅他人的选择,更不会分析制式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利弊。相反地,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别人看得更远。谢天谢地,那时候除了傲慢,幸好没有做得更多。即便现在,很多人还是秉持这样的观念:儿童教育十分重要,国家应该强制推行。按这样的逻辑,每个人都不应该有饮食起居的自由,因为它们可比教育重要得多。还有的人从“起点平等”支持义务教育。他们认为,义务教育可以让不同的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可是,人的出生背景,智力水平,知识兴趣,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有钱的人接受好教育有什么错,为什么要追求起点平等呢?义务教育阻断了穷孩子从市场上获得财富的机会,读书对穷人改变命运而言,机会成本更大。强迫读书才是真正的不平等。在我读中小学的时代,义务教育事实上只有强制,没有免费。这并不意味着免费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免费的意思是,没有生养孩子,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人们,将被迫掏钱给政府,供养学生。有人会说,既然政府收税,为什么教育不能免费。按照这样的逻辑,全部的公立教育、医疗和商品都有了免费理由。后果显然是悲剧性的。免费只能证明从政府的强制行为中沾得好处,并不能说明免费有多么理直气壮。需要反对的是整个义务教育,而不是参与分赃。这个道理对所有的公立教育都是适用的。义务教育像所有专横的政府政策一样,起点就是不正义的——尽管它有五花八门的理由,尽管它的支持者声称,全世界政府都在推行。这只能说明,全世界政府在侵犯自由这件事上,做的都差不多。
他们会教点什么给孩子
最近一个多世纪是国家主义肆虐的时代。战争频繁,规模空前,民众命运被捆绑在政府决策上,一次次地陷入生灵涂炭。即使在和平时代,平民都有强烈的国籍和民族意识,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台面上说话。很多人寻找这一思潮的起源,民族主义、社会主义都是被普遍归结的原因。很少人在教育上寻找源头,尤其是政府对初级教育的控制。现代人普遍将义务教育作为起点平等的好政策。事实上义务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为统治需要,直到今天仍是肇祸之端。最早的“强制教育”思想源于德国宗教改革。1524年,已被教皇开除教籍的新教领袖马丁·路德发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各市镇的市镇长和议员书》,首先提出“强制教育”概念。他的目的是和教皇争夺信众,扩大新教势力。在其影响下,萨克森等邦国开始推行儿童强迫入学的规章。到1717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一世颁布《强迫教育规定》,将受教育和兵役等同为国民义务。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此后数任普鲁士国王继承了这一政策。19世纪后半期,德国文盲率是欧洲主要国家中最低的。这一骄人成果的代价是,普鲁士国民长期浸淫在军国主义思想中,国民尚武好战,战争动员高效。普法战争结束时,普鲁士元帅毛奇曾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德意志统一之后,巴伐利亚州一所学校的教师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德国校长大获全胜”的文章,将战争胜利归功于普鲁士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义务教育。自此,义务教育“富国强兵”的声名大振,欧洲国家纷纷效仿。到19世纪后期,英法日等国纷纷颁布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风靡世界。进入20世纪30年代,纳粹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德国义务教育。种族主义,强权政治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到纳粹覆灭。战后丘吉尔曾说:普鲁士是万恶之源。在这万恶背后,则是悠久的政府强制教育传统。纳粹思想被全面清洗,义务教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经验,还被写进了《世界人权宣言》。几乎所有的政府都在向儿童灌输国家和民族主义的观念,其代价之一是,不同国家间人民的虚假利益冲突。很少人认识到义务教育和近代种种灾难的关系。当儿童教育被接管,统治阶层一定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儿童的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新教徒而非天主教徒,成为集体主义者而非个人主义者,成为好战分子而非反战人士,成为社会主义者而非自由主义者。政府总是倾向于延长义务教育的时限,以便利他们观念的灌输。一个初涉事的儿童,刚一形成观念就要接受这些观念,时间长达七年、九年、十二年(甚至有人呼吁更长的时间),他们一生只能陷入政府意识形态的魔障里。一个中国西南山区的孩子,从小没走出深山,经过常年升旗敬礼和爱国教育而变成的爱国青年,为万里之外不知名的小岛而仇恨日本人——甚至甘心去厮杀。即便他们的父母发现这些教育的危害,也无力改变,因为义务教育的含义是“政府强迫教育”——再说绝大多数父母也是从义务教育走过来,他们很少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无论是出于“民族振兴”还是“起点平等”的愿望,一旦政府施行义务教育,社会上普遍的价值就从源头趋向同质化,异端的声音就极容易被淹没在他们鼓躁的声音里。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国家主义盛嚣尘上,自由主义思想难以扎根的原因。在这样的社会,政治野心家裹挟民意制造战祸就成为可能。因此,解除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将儿童教育归还给父母,还原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可以避免潜在的大规模冲突。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