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贸易顺差和逆差吧

忘了贸易顺差和逆差吧

照片
自由贸易是经济学领域被雕琢得最完美的理论,很少人公开反对它。在国际贸易新闻中,我们却能经常听到违背这一原则的声音。最典型的是,各国政府都在极力追求贸易顺差,抑止逆差扩大。表面看起来有几分道理:一份完美的家庭收支报表总是显示收入大于支出,财富逐年积累,这笔财富就是现金。在金银结算的时代,这意味着黄金白银的流入;当今时代,这意味着美元储备节节攀升。
可是再仔细想想,贸易一方大量积累金钱意义何在。人们为什么钟爱它?很简单,赚钱是为了现在或者将来花出去,购买商品和服务。极力压缩进口,鼓励出口,就会形成一个奇怪的局面:这个国家像葛朗台一样拼命赚钱,却从不花钱。为赚钱而赚钱,真是滑稽的场面。
撩开国家主义的面纱,你会发现把国际贸易和“家庭收支”作比喻是非常有问题的。各国间的贸易,永远是无数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活动。每个企业的生产消费的结构和方向,都是千差万别的。以货币流向判断“获利”,完全错误。有些企业利用本土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进行加工贸易,赚回美元。这些企业在贸易中常年处于顺差地位,例如中国的玩具工厂。有些企业要花费巨资从国外购买廉价的原材料,这使得它处于逆差地位,例如钢铁企业。顺差意味着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生产能力;逆差意味着享受物美价廉的商品。无论是出钞还是入钞,资源都得到极好的配置。贸易的意义在于双方都能获利,是企业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会说,如果一个国家只有逆差没有顺差,就意味着需要大量商品进品,本国产业全被外国占据.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任何国家的民众,即使生产能力再弱,在贸易中也会“比较优势”。贸易不是接受施舍,进口的同时,意味着自己也在创造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只是优化了这一过程。
政府干预国际贸易,通常意味着税收补贴出口企业,讨好外国消费者;进口企业被惩罚(表现为高关税),本国消费者享受不到国外物美价廉的商品。在中国,政府以汇率管制的形式,人为压低中国商品的价格,使国外消费者享受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政府屯积了巨量的外汇储备。这部分钱给中国人造成了通胀的恶果。
在现今国际贸易术语里,“逆差”是令人恐慌的词汇。政府经常以“减少贸易逆差”的名义干预自由贸易,提高关税,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些措施不只伤害外国消费者,同时也在伤害本国企业。更为严重的是它们伤害了自由贸易的原则,使国际关系重回到壁垒和对立,这显然不符合各国民众长远的利益。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政府是片面追求“贸易顺差”的典型。这使得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本土市场发育不足的制度性因素被忽视。执政者应抛弃对“贸易顺差”的痴迷,认真想想:为什么中国企业家无视国内的巨大市场,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对外贸易上,是否意味着本国市场环境有什么问题呢?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