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妈的“信息不对称”

              去你妈的“信息不对称”

午饭的时候,朋友忽然不刷手机了,她抬起头问我:“齐亮,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我说:“你教外国人汉语(朋友在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教外国人汉语属于她们的专业实践,可以收费。)关于你的课程这一商品,你掌握的信息多,学生掌握的信息少;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即卖家知道的多,买家知道的少。”
朋友:“这不是废话吗?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啊。经济学家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的提出‘信息不对称’这种概念呢?”
我说:“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废话。——经济学家认为,掌握信息充分的人,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掌握信息不充分的人,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你对你的课程非常了解,学生对你的课程了解不多。你们俩掌握的信息量完全不同,你们俩在交易中是不平等的。”
朋友:“什么鬼?我教两小时才收50块钱。我的地位怎么就更有利了?我和学生之间怎么就不平等了?——还有,信息干嘛要对称?人人都像我一样熟悉语言学或者和你一样了解经济学,那这个世界还怎么参差多态?”
我:“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双方不平等,不是真实世界的事实,而是经济学家的意淫。——经济学家喜欢举二手车市场的例子来说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卖家知道自己的二手车的质量,但是买家不知道,信息不对称。因为担忧受骗,买家只好买最便宜的,这导致好车卖不出去,卖出去的全是烂车,逆淘汰。经济学家称之为‘逆向选择’。”
朋友:“不是有瓜子二手车吗?这些平台可以用专业的手段判断二手车质量啊。即使经济学家举例子的时候还没有这些网络平台,他们也可以找懂车的熟人、经纪人来帮助自己买车啊。”
我:“经济学教科书中论证信息不对称的这个经典案例本身就是扯淡。观点既然是扯淡,案例就更不可靠了。我现在来讲重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才能拯救这种市场失灵。”
朋友:“啊?”
我:“除了二手车的例子,因为研究信息不对称而得了诺奖的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1)中还举了香烟的例子,政府要求香烟盒子上必须印‘吸烟有害健康’,就是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干预,让消费者了解到‘更多信息’。很多经济学家是支持和鼓励这类政治干预的。”
朋友:“烟盒上增加一句人尽皆知的废话就是成功的干预案例了?那我和学生的课程交易永远信息不对称,要怎么干预?”
我:“可以设置各种门槛啊。比如有什么文凭,通过什么考试,有多少年工作经验才可以教外国人汉语。”
朋友:“那我们这些大学生就不能教外国人汉语啦?那他们去哪里找便宜的老师学汉语呢?”
我:“很多经济学家都特别迷信政治干预,比如这个研究信息不对称的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就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动辄鼓吹政府干预市场。把一部经济学教科书,写成了《干预宝典》。”
朋友:“那最近的幼儿园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看到经济学家王福重说,幼儿园小朋友太小,不知道老师对自己好不好,没法判断老师的服务质量。信息不对称。所以经济学家都主张幼儿园应该由非盈利机构来运作,不能市场化。(-2)这种说法感觉怪怪的。”
我:“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这么认为,否则太可怕了。——你上幼儿园的时候知道哪些老师好哪些老师坏吗?”
朋友:“当然知道啊,我那时年纪小,但又不傻。谁对我好谁对我坏我还不知道吗?有的老师很凶,我好讨厌她。”
我:“那你当时告诉爸爸妈妈了吗?”
朋友:“没有诶。不过我上的是公立幼儿园。就是这些经济学家支持的非盈利幼儿园。哈哈哈。”
知识点:
信息不对称是毫无意义的废话。
信息不可能对称。每个人对同一商品掌握的信息量不可能完全相等。
信息没有必要对称。正如每个人大脑里的知识没有必要相同。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伪问题。它本是最正常的现象,却被一些经济学家炒作发挥,混淆视听,丑化市场经济,为政治力量干预市场制造借口。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