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该强制在转基因食品上贴标签?——基于经济学的视角

是否应该强制在转基因食品上贴标签?——基于经济学的视角


作者微博:眼镜起雾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正追逐着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欲望。但是,无论是气候变暖还是克隆技术,人类似乎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的同时,对一部分科技的发展也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目前,无论是在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即便是与朋友的闲聊中,关于转基因产品的争论也一直从没有停止过。“转基因”俨然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欧美一些国家的政府,甚至要求商家在转基因产品上贴上“转基因”的标签,以试图保障所谓“消费者的权利”。
我不是学生物学的,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我并不能提供更多比现存的生物学实验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但在这里,我试图基于经济学的视角,来回答一个问题,即“是否应该强制在转基因食品上贴标签”,亦或者——这样的行为或者政策是否能最终能够保护消费者?

基于私有财产权的视角

一件商品之所以被称为私有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公有的”区别开来,即除了商品的主人以外,没有人可以凌驾于其主人的意志之上对这件商品做出任何使用以及强制性的要求。私有财产不仅包括商品,也包括自己的身体。

在商家把商品卖给消费者之前,待售的商品依然为商家的私有财产。比如我到房屋中介公司放上关于我想要出售房屋的广告,就房屋本身的要价来说,我有权利为我的房子设定任何价格、以任何形式对其进行装修,只不过定价太离谱则很可能会被人当作“疯子”罢了。这也就是说,在房屋实际售出之前,我依然可以在这间房子里吃饭睡觉看电视,做任何不影响他人的事。
对于一件食物(商品)也是如此,任何待售的食物事实上还是卖家的私有财产,卖家有权给食品设定任何价格,制作任何样式的包装。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如果卖家试图将一个致死食物出售给买家,而买家在食用之后的确出现了健康问题或者死亡,卖家则应当面临“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的指控。

所以,即便转基因食品的确存在所谓的“安全风险”,卖家也有权利以任何样式设计自己的包装,即——不提及任何有关转基因的内容。而如果买家在食用这类食品之后出现健康问题,并且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是由卖家出售的“转基因”食品造成的,那么卖家则需要面临上述指控。

所谓的保护“消费者权利”,其实应当是保护消费者在买卖的过程中的契约自由,即自由买卖的权利。卖家如果用暴力手段强迫买家与其交易,则侵犯了买家的自由意志。这才是所谓的“消费者权利”,即消费者对自己的身体(所有)、行为的自主权(事实上也是私有财产权)。

基于功利的视角

如果说“强制在转基因食品上贴标签”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我们则需要分析,到底“消费者”这个群体是否真正的被保护了?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强制在转基因食品上贴标签”事实上不可能是一个没有成本的行为。假设所有的食品都有转基因成分并且卖家并不知情,那么设想一下,一家开设在乡下的包子铺,卖家若是需要在他的商品上贴上“转基因”的标签——即严格遵守这项规定,则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调查他的供货商所提供的商品(面粉,猪肉,调料)是否存在转基因,以及他们提供信息的可靠性。这些时间、精力还有金钱,都将成为卖家的生产成本。由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可以得知,当卖家的成本(边际成本)上升时,供给曲线则向上方移动。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强制要求在转基因食品上贴标签”的行为在市场均衡的状态下,事实上造成了消费者消费了更少的食品,以及需要面对更高的价格。

于是结论也就十分显而易见了,“贴标签”行为并不能最终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保障。事实上只会造成消费者面临损失(价格升高,消费量减少)。

自由市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身边不乏对转基因抱有怀疑态度的朋友,相信各位读者也一样会处于类似的处境。那么自由市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事实上,自由市场不仅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一种方法,而且更是唯一的有效途径。
倘若我们之中有人对转基因抱有非常怀疑的态度,即我们希望消费非转基因的食品。这便意味着市场中存在对非转基因食品的需求。自由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卖家会想方设法满足买家的欲望,当然,这也是出于利己的目的(你为你的需求向卖家支付金钱)。由于这样的需求存在,一旦买家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超过了卖家的生产边际成本,卖家自然就会倾向提供这样的商品(有利可图)。比如,我愿意出100元购买不涉及任何转基因的牛排,而卖家生产一个不涉及转基因牛排的成本为80元,便自然出现了非转基因牛排的市场。而卖家由于试图将自己与那些转基因牛排区分开来,自然会将“非转”的标签印在产品包装上,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价格歧视”(比如航班的商务舱和经济舱)。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如果一个私有的卖场(类似超市、天猫、京东等等)要求卖家贴上关于自己产品的“转基因标签”,这个行为即没有侵犯私有财产权(卖场的产权归股东,参与卖场的卖家也有选择是否进入卖场的自由),也没有造成消费者损失。因为这样的行为事实上并没有将“不评价自己的商品(不贴标签)”的卖家完全驱逐出市场。那些不贴标签的卖家完全可以选择在其他地方销售自己的商品。
我们需要将其与政府政策严格区分开来——即自上而下的、一刀切的法律法规强行规定的。这样的法规事实上将“不贴标签”的商家全部驱逐出市场之外,亦或将他们赶入黑市中。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自由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就像自愿约会的情侣,是一个互利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设想:假设政府要求恋爱过程中的追求者在自己的脸上写上自己的财产状况、身体状况等等,那么这到底是在撮合恋爱呢?还是在妨碍人们自由相恋的本性?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