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销策略一一詹尼斯诉松下倾销案

倾销策略一一詹尼斯诉松下倾销案

无自动替代文字可用。
你好,昨天我们开始讲倾销,我们讲了洛克菲勒倾销的故事,专业的术语叫predatory pricing,掠夺性定价。意思是把自己产品的价格压得过低,使得竞争对手没办法继续生存。
一般来说,掠夺性定价或者倾销是一个两步曲:第一步是要把成本弄得足够低,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第二步是当自己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开始重新涨价,剥削消费者。
1. 竞争对手卷土重来的成本并不高
我们先来问,这当中的第一步,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听说一家航空公司破产了,这意味着什么?你能看到什么?观察到什么?我问你,航空公司破产了飞机还在吗?飞机还在;飞机还飞吗?飞机还飞;空姐还在吗?还在;空姐还工作吗?还工作,她们不会闲着。
航空公司破产,你能观察到的,只不过是几个人在会议室里面签了几份文件,公司换手了。每一辆飞机上面印着的标志都不会变,只不过是它们背后的所有人变了,甚至连管理层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动。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所有的资源还在市场里面,只要供给方的资源没有变化,产品的价格在竞争之下就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一家报社停刊了,这意味着什么?记者人还在吗?他们还在;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在吗?还在;采访用的电脑、照相机、摄影机还在吗?还在;印报纸用的印刷机还在吗?还在。
这家报社停刊前和停刊后唯一的区别,是那些记者可能回家带小孩去了,电脑用来打游戏了,印刷机用来印别的报纸或者别的宣传品去了。但关键是,所有用来组成一家报社的资源还在。
这时候,如果产生了我们所说的倾销或者掠夺性定价的第二步曲,也就是说当倾销者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后,他们开始涨价了,赚取垄断利润的时候,那些刚刚离开了市场但仍然存在的资源,它们很容易就会被重新召集起来,重返市场,争夺相关的市场份额。
这是对倾销者如意算盘“两步曲”最有力的威慑。
如果市场上只剩一家报社了,报纸开始涨价了,别人要重新办一份报纸的难度其实是很低的。一天可能不行,一个礼拜可能不行,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定可以。
这是说靠大出血、靠低于成本价来销售,从而把对手赶出市场,然后再重新提价把利润赚回来这种策略其实不靠谱,风险很大。因为竞争对手的资源要么本来就没离开市场,本来就每天还在运作;要么就是回来的成本其实比很多人预想的要低。
2. 詹尼斯公司诉松下公司案
我们昨天说了,美国最高法院判标准石油犯有“掠夺性定价罪”——那是在1911年。到了1986年,美国最高法院又判决了另外一起掠夺性定价案(Matsushita v. Zenith Radio,1986)。
1986年的这个案子,是美国的一家电器公司,詹尼斯收音机公司(Zenith Radio),告日本松下(Matsushita)以及其它21家日本电器公司在美国倾销产品的做法。詹尼斯公司控诉,松下等21家日本企业,在美国市场倾销他们的电器产品长达21年,目的是要把美国公司驱赶出这个市场。
你看,倾销大出血了21年都没把这个公司赶出市场,它还能告人家,你觉得这可能性大吗?
我们前面讲勾结的时候就指出过,要大规模的勾结,持续时间长,它的难度是极高的。你要21家公司勾结在一起,用21年的时间在整个北美市场上坚持做亏本生意,这太不容易了。
你想想看,如果一家公司连续亏损了5年,董事会把CEO召过来问:“你怎么搞的,我们公司怎么亏那么多钱?”
这位CEO该怎么回答?他说:“老板,我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我们联合了21家企业,要在未来16年里面继续亏损,这样我们就能够把对手詹尼斯公司赶出市场了。”
听听就知道不靠谱。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要消灭一家竞争对手,更靠谱的做法是直接提出收购,当然这就涉及到你开的价是不是足够高的问题了。公司兼并的话题,我们在讲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解决方案的时候,有过详细的讨论,你可以回去再复习一遍。
但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通过自己的产品大倾销而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然后再提价谋取垄断利润的做法,很不可靠。
3. 反倾销罪其实是贸易保护的借口
事实上,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也意识到这一点了。他们在1986年的判决里面清楚地指出,詹尼斯公司提出的控告证据不足,如果下属法院觉得还是想帮詹尼斯公司,那你们去再收集多一点证据回来再说。
但最高法院的法官说:
经济学家已经清楚地解释了当中的逻辑,那就是掠夺性定价这种阴谋成功的机会天然就是很低的。因为短期的损失是很明显的,你要大出血当然就有损失,但是长期的收益,却取决于垄断者要维持市场的权力足够长的时间,他们才能够收回先前的损失,并且赚取额外的利润。但你怎么能够保证别人不卷土重来呢?基于这个原因,掠夺性定价很少被人们采用,更罕见成功的。(The success of such schemes (predatory pricing) is inherently uncertain: the short-run loss is definite, but the long-run gain depends on maintaining monopoly power for long enough both to recoup the predator's losses and to harvest some additional gain. For this reason, there is a consensus among commentators that predatory pricing schemes are rarely tried, and even more rarely successful.)
所以美国最高法院判詹尼斯公司败诉。
这是美国最高法院,自从1911年判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犯了掠夺性定价罪以后,经过了75年后,重新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的里程碑——1986年松下案的判决。
这是说,人们普遍相信的倾销或者掠夺性定价的两步曲,其实是不现实的。而在商业社会里面,绝大部分的倾销,其实就是生产力提高的证明。
你看过去六七十年代,日本的产品在欧美市场经常被人告倾销,后来是亚洲四小龙国家的产品被人告倾销,到今天中国的产品被告倾销。其实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在提高。
反倾销罪其实是一个借口,是贸易保护的一个借口。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