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格与货币(2)

市场、价格与货币(2)

【主观评值与价格】

photo credit: IvanClow via photopin cc

虽然,个体在评估价值与排列需求顺序的时候,纯粹是主观的,然而,个体为了取得不同物品的财产权,都需要花费不同程度的资源,也可以说,每种财产都具有最基本的取得成本,除非个体有极端的评值偏好,否则,一般而言,个体对于自身财产的评值过程,倾向于与取得该样财产所耗费的资源相比较。例如,花了一天时间才在山上挖到的野生山药,和花了五分钟在自家院子里的老李树摘的一颗李子,除非是李子狂热者,不然,通常野生山药的价值排序会被放在李子的前面。

在市场的交换行为中,个体间的主观性会在交换行为的协调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个体的主观性除了受到取得资源成本的影响外,也受到个体间交换行为的相互影响,在市场中,这个修正评值的过程是持续不断变动的,也就是「市场考验」的概念。

例如,甲把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完成的木椅拿去人来人往的街上想换点馒头吃,即使在甲的心目中那把木椅的作工好、价值高,但在街上若是老遇不到谈得拢交换条件的人,甲就会逐渐修正心中对那把椅子的评值,这种评值的修正会在甲遇到愿意拿会在甲遇到愿意拿馒头来交换木椅的人而甲也愿意与之交换而停止,当然,下次甲再拿另外一把木椅来街上交换的时候,可能就会稍微修正初始评值,但是这个初始评值,仍然会受到市场中其他个体对于这张木椅的评值的影响而不断调整。

当个体在市场中持续修正评值,值到遇见其他愿意交换的个体时,两者交换的东西可能因为取得资源成本的差距,而不会总是以一比一的方式来交换,也就是说,即使交换双方对于待交换的物品有差不多的评值,不同取得成本的物品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交换比率,这种交换比率就是一种「价格」的概念。

例如,甲去自己的山林里猎下一头野猪要耗费的力气与时间,可能比乙在自家院子里的芒果树摘下一颗芒果要来得高,即使甲和乙有意进行交换,两者对于自身物品的评值也差不多的状况下,也不太可能发生一头野猪换一颗芒果的结果,通常,不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交换比率,可能是一头野猪换得五十颗芒果,也有可能是半只猪后腿换来一颗芒果,我们可以说,在甲和乙交换的这个行为中,一头野猪的价格是五十颗芒果,一颗芒果的价格是五十分之一头猪,或者说是半只猪后腿。

【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

photo credit: Lori Greig via photopin cc

在市场中,存有各式各样供交换的物品,个体间分别拿出物品相互交换,到手后会直接使用换来的物品这种行为,叫做「直接交换」,个体可以藉由「直接交换」来达到直接消除不安适感或满足需求的目的,「直接交换」的行为虽然可以直接满足个体需求,但是,随着人类分工的细部化,个体间的交换行为也逐渐趋近复杂,市场上很难总是刚好出现交换双方持有的物品都能直接满足双方需求的匹配,因此,出现了「间接交换」。

「直接交换」可以直接满足个体需求,而「间接交换」顾名思义就是这种交换行为只能间接满足个体需求,换句话说,个体进行间接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未来可以再次进行交换,直到需求被满足为止。由于「间接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再次交换,因此,普遍受到市场中大多数个体欢迎的物品也自然会成为「间接交换」的主要标的。

例如,当甲想要用一把椅子换来一张地毯时,他会先把椅子拿到市场上等待交换,假如刚好遇到另外一个愿意用一张地毯换一把椅子的乙,甲和乙就可能进行交换,此时,甲和乙同时都因为交换行为而满足需求,因此甲和乙此时的交换为「直接交换」,但是,事情总不会那么顺利,可能甲遇到了愿意用五斗米换椅子的丙,这时,甲想了想,与其在这个市集等到天荒地老,不如先换了那五斗米吧,反正米总是会有人要的,改日再看到合意的地毯时再用米来换也无不可,因此,对甲来说,甲和丙进行了「间接交换」,甲用椅子换来五斗米,但是这五斗米并不能直接满足甲想要一张地毯的需求,甲进行「间接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往后有机会遇到一张毯子的时候再用这五斗米去进行交换,当然,兴许丙可能就是想要一张椅子,因此,对丙来说,用米和甲换 子是一种「直接交换」。

【自然货币】

photo credit: Thomas Hawk via photopin cc

由于个体间频繁的间接交换行为,长久下来会逐渐出现一些受多数个体欢迎的「间接交换媒介」,而这些「间接交换媒介」其实就是「自然货币」。这些市场主流的「间接交换媒介」,本身虽然也能直接满足个体需求,但大多数而言,个体取得这些「间接交换媒介」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进行再次交换,因此,理想的「间接交换媒介」,或者说是「自然货币」,除了要广被接受且本身具有相对应的价值外,还会有一些额外的特殊要求。
  1. 便于携带:间接交换行为不一定总在预期中,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使用间接交换媒介的机会很多,因此,拿来当「间接交换媒介」的物品,需要方便携带,一般而言,体积小、价值高,可以不需要随身携带大量就能直接交换到一定物品的东西,最为理想。
  2. 高价值:为了达到便于携带的目的,拿来当「间接交换媒介」的物品一般都具有高价值,如此一来,即使只是小量携带,也能具有「间接交换媒介」的功能。
  3. 耐久放、不易变质:由于「间接交换媒介」是为了未来不预定时间的再次交换,因此,理想的「间接交换媒介」需要具有耐久放又不易变质的特性,不会因为存放时间久而丧失原本的价值。
  4. 容易分割且每单位价值一定:因为每种物品都有不同的价格,有的时候价格很低,有的时候又很高,当价格低到需要将手上的「间接交换媒介」继续分割的时候,即使被切割成很小的单位,也需要具有同样的价值。
  5. 辨识度高、难以伪造:当间接交换的频率越来越高,且参与交换的个体数目增加的时候,拿来当「间接交换媒介」的物品,还要有容易辨认且难以伪造的特性。
人类在经过很长时间的经济活动后,拿来当「间接交换媒介」的「自然货币」,除了米、麦等比较普遍的粮食之外,往往都为金、银、铜等贵金属,其中,又以「金」的高辨识度、高单位价值、不易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而变质,又很容易分割等等重要特性,相较于其他贵金属较为稀有,价值较高,物理特性最适合,而逐渐成为主要的「自然货币」。 

这里必须先澄清一下,截至目前为止所推导的「自然货币」概念,和现代社会的美金、欧元、新台币或者是银行支票等等「信用货币」的概念并不相同。「自然货币」代表的是经过市场中不断地交换行为所自然产生的「间接交换媒介」,这种交换媒介本身就具有价值或是取得成本,例如米、香烟、金属甚至是贝壳。「信用货币」的概念则是某种财物的「请求权」,「信用货币」本身只是一张某个组织发行的文件,代表的是持有这种「信用货币」的个体可以向发行组织请求记载其上的物品,也就是说,「信用货币」无法被拿来使用的价直很低,不像「自然货币」除了当做「间接交换媒介」外,本身也具有差不多的价值。

例如「纸钞」、「银票」、「支票」等常用来做为信用货币的物品,本质上纸是印有花样的纸,不像米、麦或者是黄金等自然货币,其本身就具有食用或是做为其他生产活动的原料的相对价值,有关「货币」的讨论,择日再另文详谈。

【经济计算】

photo credit: ePi.Longo via photopin cc

在市场中,存有各式各样可供交换的物品,每种物品在不断地个体自愿交换行为中会产生各种价格,就像刚刚举例的,一头野猪的价格可能是五十颗芒果,一颗芒果的价格可能是五十分之一头猪或半只猪后脚,由于这些「间接交换媒介」在交换行为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因此,一样物品进入市场进行评值调整后,通常都会产生一个以「间接交换媒介」为单位的「价格」。

这种以「间接交换媒介」为单位的「价格」,使得各种不同的物品间出现比较基准,当一样「间接交换媒介」普遍到几乎在市场里的所有个体都愿意接受时,就会形成「自然货币」,此时,几乎所有拿到市场上可供交换的物品,都能够有同一种单位的「价格」,这使得「经济计算」成为可能。

「经济计算」是将个体在选择行为手段时的重要评估工具,有了「经济计算」这个工具,即使个体在做决策时的评值过程完全主观,仍然可以有效地评估出哪一种手段花费比较少的资源达到目的,或是说,哪一种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达到目的。

举例来说,当我需要一张椅子时,我可以选择直接去换一把椅子,又或者是去换到一些足够制作椅子的木头,再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制作出一把椅子,假设在「椅子」与「木头」间并没有一致的价格单位,我只能够凭感觉与喜好去选择其中一个可以达成目的的手段,无法确切评估到底「直接换椅子」与「换一些木头来自己花两小时制作」这两个手段中,哪一个的取得成本比较低。

但是,当出现「自然货币」时,情况就完全不同,假设,一张椅子在市场上价值五个单位的自然货币,而制作一张椅子需要的木头则价值一个单位的自然货币,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可以轻易地计算跟比较这两个方案所需要花费的资源,直接取得椅子要花费五个单位的自然货币,自己制作椅子是一个单位的自然货币加上两个小时的工作,如果在我的主观评值中,我的两个小时拿去做别的事情的价值比四个单位的自然货币还要高,那么理论上我会选择以五个单位的自然货币直接交换一把椅子,相反地,若是在我的主观评值中,我这两个小时拿去做别的事情的价值比四个单位的自然货币还要少,那么理论上,我会选择以一个单位的自然货币交换木头,再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制作出一把椅子。

【探究经济学的目的】

photo credit: Llima via photopin cc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讨论的许多经济学概念,其实全部都是一阶段一阶段环环相扣演变而来,也就是说,如果个体对于现状感到满足,或者是个体觉得行为无法获得预期的满足,个体就不会行为,如果个体没有自我所有权与私有财产权,即使个体想要行为,却无法进行个体间的交换,如果没有众多个体的交换行为,就不会出现市场、价格及自然货币,如果没有市场、价格及自然货币,个体就没有办法进行经济计算。

也就是因为每一阶段的发展都需要有前一阶段做为前提才能成立,面对复杂的经济现状时,必须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深入分析形成此种经济现状的原因,因为,每一环节只要稍微多了一些变数或影响,都有可能造成下一环节的巨大波澜。

理论上,若是经济活动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时,个体经过思考判断后都会选择自认为最有效率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没有个体会去选择预先就知道结果会让自己更不满足的事情去做,会造成行为目的无法达成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可能是个体的知识不足或是判断所用的资讯错误,再加上人也并非万能全知,无法百分百准确地预测未来,因此,人的决策总是有可能会出错,即使个体在具有充足的知识而且详细分析考虑后,仍然有可能因为种种意外因素而无法达到原始目的。

面对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研究经济学所能得到的并不是应该如何做才能「成功」,或者是要去预测未来,研究经济学是试图去寻找出各种复杂经济活动底下的脉络,作为个体在行为决策时的「参考知识」。

Mises在Human Action中有一段话相当适合作为此段的注解:
 行为学和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拿一贯的、正确的意理,来代替常见的冲突教条的调和折衷。除掉理知提供的方法以外,没有其它方法可以防止社会解体,没有其它方法可以保证人的情况之不断改善。人们必须就其心智所及尽可能地想透一切有关问题,决不要轻易地接受前辈人传下来的任何方法,必须经常对每个理论、每个定理加以怀疑,决不要懈于扫除谬见,以寻求最正确的认知。我们必须揭发假冒学说,展示真理,以对抗谬见。via 人的行为Page 262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