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智慧
一毛不拔的智慧

一毛不拔这个成语,被人们讽刺了两千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和原意。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这是孟子对杨子利己思想和墨子利他思想的批判,认为两种思想都太极端,主张走中间道路,标榜其中庸之道。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杨朱篇》
这段儿更客观地展现了杨子的立场。
杨子,名杨朱,字子阳,战国初期魏国人,道家杨朱学派创始人,继承并极大地丰富了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只是后来,秦统一后,“天下”都成了皇帝一家的了,杨朱竟不愿为“天下”舍弃一根毫毛,那皇帝还怎样征税?因此,杨朱学说被历代帝王打压清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杨朱本人关于利己思想的著作,已经完全绝迹,只能在其它著作中找到只言片语,还多是对杨朱学说的批判。
伴随着近代民间自由主义新思潮的兴起,杨朱学说才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杨朱学说对利己行为的尊重,闪耀着“自由、人身权、财产权”的智慧光芒,是自由市场体制的基础理论。
杨朱强调尊重利己的思想,是极具智慧的洞见。和“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的近代西方财产权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尊重利己,意味着尊重每个人的利己,意味着对任何借口下的损人利己行为的批判,意味着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尊重,意味着对个人自由的尊重,意味着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这样的主张导向繁荣、富强和文明。
强调利他,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合法地侵犯另一部分人,意味着承认政府劫富济贫行为的合法性,意味着对政府干预市场行为的支持。这样的主张导向萧条、落后和道德沦丧。
所谓利他,不过是利己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你可以帮助别人,却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去帮助别人。不能为了“利他”这个末,舍弃“利己”这个本。
时至今日,“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说法,依然成立。只是大部分人还迷迷糊糊地在中间摇摆,大部分政府依然在执行中间路线。
是时候把利他精神拉下道德的神坛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