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价值论(2)


主观价值论(2)

​​托马斯·C. 泰勒 文​

照片

货币的使用

在绝大多数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基本上是法币[2],其在用于消费目的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实际上为零。但使用铸币的话,货币就会有相当大的使用价值。例如金和银就能够熔化用作珠宝、装饰品以及用来镶牙。把货币变成其他用途产品的情形在现代经济中并不普遍;货币的价值始终在于它的可交换性。它的重要的作用是,避免交易各方在交换中需要寻求同类产品的情况,就像在直接易货贸易中一样。[3]

一定量的货币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立即使用。它可以用于为消费目来获取财货或服务上的必要支出。它也可以用来购买那些用于制造新产品的生产过程的财货和服务。这种情况下,这种支出是一种投资,目的是为了得到未来的消费,或者通过其后对产品的处置或消费来获得投资收益。甚至那些没有给财货本身带来物理上的变化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也通过把财货安排在更易被人获取和更方便的地方而对财货产生了影响。他们也由此卷入了生产过程,而相对于消费目标而言,为获得库存财货而支出的货币也是用于生产的支出。

第三种用途是把货币充实到个人的现金储备当中,用作将来交换的支出。一个人在某个时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表明他对货币的估值高于他能够用其换到的其他东西。而在某个时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并没有改变货币是因其可交换性而得到估值的事实。这只是表明,为未来的交换而做的准备比现在进行交换更具价值。从增加现金储备中所得到的满足常常表现为更大的安全感。这种估值源自于一种信念,将来花掉这些积累起来的现金储备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求。正如W.H. 赫特(W.H.Hutt)教授解释的那样,货币资产能够用于获得服务或者满足感,而不像从亚里斯多德时代以来在经济学研究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不产生价值的和非生产性的。[4]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既适用于普通财货,也同样适用于货币。一定数量的货币会首先被用于满足最紧要的目标或需求。由于货币更容易分割,比其它任何一种财货都能做更多分割配置。因此,货币的边际效用等于某个单位量的货币所投向的最不重要的用途。就像在农民的五袋粮食的例子中那样,一个单位的货币带来的满足感源自于如果减少一个单位的货币而失去的满足感。损失所造成的后果总是建立在一个单位的货币将投向的最不重要的用途基础之上。但这又牺牲的是边际上的一个单位货币能够投向的最重要的用途。因此,一个人会按照他的估值表或者偏好序列,把他的钱在消费支出、生产支出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

市场经济中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在社会协作体系下的生产过程当中,使用包括货币在内的财货时,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使用者不仅仅关心他自己的满意度或偏好。由于他致力于提供财货和服务供他人消费,那些财货的交换价值就由生产过程完成之后使用那些财货和服务的人的偏好决定。生产者预计将挣到的钱,作为对他的生产活动的回报,最终取决于他对其他人的估值的洞察。

在一个确定的世界里,为所使用的财货和服务确定货币价格时不会遇到困难。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当中,只有在为数不多的获得保证的和订立了合同的销售当中,某项生产活动所获得的货币回报才是相对确定的。甚至在这样为数不多的的案例当中,投入的资源也常常超过满足合约销售所要求的范围,也就是说生产者要指望合同之外的销售。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不得不生产适合他人需求的产品,这一任务正是企业家能力的本质。

显而易见,在市场经济当中,其特征是财货和服务的生产服从于随之而来的以普遍交换中介为媒介的交换,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都是经济过程至关重要的部分。对财货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来说,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才是价值或效用的源泉。对生产者来说,投入到生产中的财货和服务只有在获得金钱和交换价值时才具有意义,而这通过产品的销售才能实现。但是在区分这两种价值的时候需要记住的关键点是,任何生产品的交换价值都与消费者给最终产品所赋予的使用价值不可分离。消费者所能支出的货币如何分配给不同的消费品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主观偏好。正是这些预期的货币收入,提供了基础以确定投入到生产中的财货和服务的交换价值。关于生产资料的价格如何由消费品价格决定,我们将在后面的部分当中解释。

主观价值的普遍性

主观价值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货币不是价值的量度;恰恰相反,货币是作为获得其他东西的手段被赋予了主观价值。任何主观价值都是不可计量的,而是仅仅通过特定的选择和行为表现出来。任何的选择都是决策者偏好的显示,显示他在做决策时,对所做出的选择的偏好超过其他所有可替代的行为选择。这种偏好能够从他的行为观察得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还有偏好之外的更多的东西。正如罗斯巴德曾经说过的,“我们在真实行为的基础上演绎出某种价值表的存在;我们并不知道真实行动所没有揭示出的那部分价值量度。”[5]

我们不可能测量个人赋予其选择的满足的数量。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对其他期望可以带来满足的可能选择的放弃;任何一种选择的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排序最高的可替代选择。收益和成本最终也是主观的。每一次决策的基础,都是假设其所带来的收益将会超过作为次优选择的行为所带来的好处;这就是每一次交换的背景。所谓等价交换根本不存在。在交换的那个点上,买方和卖方都认为自己在这次交换当中赚到了。在大规模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体系当中,绝大多数的财货的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的。专业化的生产者不会直接使用或者极少直接使用他们自己的产品;按照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对他们而言,一个单位数量的产品的边际效用实际上等于零。他们对能从他们的财货中得到的货币估值更高。另一方面,消费者或者买家对所获财货的估值高于他们为得到这些财货而付出的货币。只有当交易各方在交易过程中的主观估值不同,交换才可能达成。

由于对主观价值缺乏思考,才不幸出现所谓“经济人”的概念,把每个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描绘成在每一个时刻都无情地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的人。而这个概念是不真实的,因为实际上人们在每一个行动当中追求的是精神和主观收益的最大化。

有无数实例显示,因为认为“成本”比其价值更大,有人会放弃额外的货币财富。有些投资者拒绝投资一些回报丰厚的产业,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产业的产品令人反感。商家们已认识到,消费者有时会考虑可购财货及其相关价格背后的因素。停车的方便性、店员的礼貌,和“店家个性”现在都在促销讨论中得到重视。一些富有的企业家即使在他们年老之时也继续投身工作,在许多情况下,毫无疑问是金钱之外的东西激励了他们。人们在决定职业或某项工作之时,常常考虑工资以外的因素。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表明,人们并不是古典意义上的“经济人”,而金钱也不是估值的最终依据。即使是和与钱相关的事务打交道时,人们也不在金钱上斤斤计较每一步和每一个决定。他们最大化自己的主观感受而不是金钱,因为当认识到货币计算需要时间和精力时,货币计算必然被牺牲掉。庞巴维克论及了这一点:

如果有人每天做出每一个经济行为时,都坚持以最大的谨慎深思熟虑;如果他在收入或支付,使用或消费时,坚持从头到尾地将价值判断贯穿于处理最微不足道的财货的细节,这样的人会被计算和思虑牢牢占据,以至于不能说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有一句正确的格言也是在经济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情况,就是“与其得不偿失,宁肯马马虎虎”。在真正重要的事务里,做到真正准确;在适度重要的事务里适度准确;在每日经济生活的无数琐事中,只用做最粗略的估算。[6]
然而,我们可以说,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在一系列替代行动之中选择时,人们会力求最大化自己的资金状况。只要他不关心关于替代选项的非金钱因素,一个人就会选择承诺最大化其资金状况的替代方案。在货币经济里,凭借交换的普遍媒介,人们才可以获取最多的使他们满足的财货。通过最大化其资金状况,他们可以得到比起他们在钱更少时更多的财货和服务。这不应被错误地理解为所有个体最终都在寻求最大化金钱财富。在旨在帮助残疾人的募捐活动中,参与者们的热心请求肯定不是贪婪的表现。货币只是实现许多欲求的目的的手段。

只有在从与另一选择相关的非金钱因素处获得的满足大到不仅抵消与金钱相关的满足时,一个人才会接受并非最大化的财务状况。比起那些与投资和消费支出相关的决定,在与就业有关的决策中,非货币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些。投资者通常希望最大化其投资的财务回报;消费者则普遍希望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购买财货。

因此,抛开收益和成本的主观性不论,涉及生产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时,货币收入和货币成本都是有意义的参考。抛开对给定的生产者非货币因素的重要性不谈,只要他想要继续购买某些财货和服务,他的财务状况和效果对他来说就也很重要。这意味着,他必须给予货币成本和货币收入更多的关注,而不仅是草草略过。

然而,必须再次强调,这些货币计算并非在以任何方式衡量主观感受的价值。罗斯巴德强调过谨慎使用价值一词的必要性:“非常重要的是要坚持区分这个词意指主观的估值和偏好时的用法,和与之相对照的意指‘客观的’购买力或市场价格时的用法。”[7]

[2] 法币是指依靠政府法令发行的货币,没有内在价值不代表实质财货和货物的不兑现纸币。——译注

[3] 在本书后后面将解释,在当今政府藉由信用扩张贬值货币所导致的通货膨胀。

[4] 参阅他的文章,《源自货币持有的收益》,载于《论自由和自由企业》,玛丽·森霍尔兹编辑(普林斯顿:Van Nostrand公司,1956年),第196页~第216页。

[5] 穆瑞·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普林斯顿:范·诺斯特兰德公司)第1卷,第224页。

[6] 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第202页。

[7] 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第271页。米塞斯选择了区分使用估值一词时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和评价一词所具有的“客观的”货币意义。参见《人的行动》,第331页~第333页。价值和估值这两个词在本章中都是在主观意义上使用的。​​​​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