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雄:什么是奥地利学派?

黄雄:什么是奥地利学派?
照片
如果你要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奥地利学派,那么我会说,奥地利学派仿佛就像是镶嵌在经济学思想链条中的一颗闪耀的珍珠,只要你见识了她,你就忘不了她,而且从来也不会离开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奥地利学派是西方经济思想史上活得最长久活得最艰难、而又活得最有生命力的经济思想流派,下文请你来听我分头来说。
首先,她活得最长久,是指奥地利学派存在时间最长,自她诞生之日至今已过130多年,横跨3个世纪,难能可贵的是,她仍然活在当代,直到今天,国际上讨论金融危机的理论家几乎言必称奥地利学派如何如何。从奥地利学派的称谓上,我们可以猜测到她的出生地。确实,奥地利学派的形成始于奥地利人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在18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该著作与英国的杰文斯(Jevons187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瑞士的瓦尔拉(Walras1874年发表的《纯政治经济学要义》一起,构筑了经济思想史上边际主义的哥白尼革命
之所以称之为哥白尼革命,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古典经济学从企业家的行为出发,试图以抽象的合理的交换价值来解决价格决定问题,却造成了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即为什么对人的生命那么有用的水却比相对无用的钻石在价格上差得多呢?而门格尔开创的主观价值论则从消费者(或行为人)的主观评价和这些评价所支配的行动出发,成功的解释了价值悖论的问题。行为人行动的时候,他选择的不是抽象的价值,他不在所有的水或者所有的钻石之间作选择,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在确定数量的水和钻石之间作选择。由于水的存量的无限丰富,而钻石的存量稀缺,我们可知其边际效用有天壤之别,前者的边际效用显然要低于后者,所以放弃一定量的水获得一定量稀缺的钻石在消费者看来是可取的,这里不存在水或者钻石总效用比较的问题,而只是边际效用的比较。事实上,这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理论在现代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中体现尤为明显。
更值得一提的是,以行为人主观价值为基础的这一理念直接奠定了奥地利学派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这一理念的发扬光大要归功于门格尔和庞巴维克(Böhm-Bawerk)之后的奥地利学派的三个重要代表人物: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在他们看来,市场是协调行为人信息和满足行为人偏好最有效的配置手段,因为它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不同供需状况给出相应浮动的市场价格,以此作为信号来引导行为人作出符合市场变化的选择行为,从而达到人际间尽可能的相互协调。因此,政府的政策可能会出自某一中央计划者的一厢情愿,给出了整个市场的一个错误的信号,造成资源的错配,从而形成繁荣-萧条的商业周期。譬如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给出错误的利率信号,引起企业家错误的投资并造成虚假的繁荣局面,当这一建立在沙滩上的繁荣难以为继时,经济的纠错过程即萧条就开始了,市场通过这个过程来消化原先膨胀时期形成的错误投资,回归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自由市场生产体系。所以,奥地利学派从根本上反对政府救市。这一观点直至如今的美国金融危机的讨论中,仍备受关注,可见该学派的确活得很长久
其次,她活得最艰难,是指奥地利学派是迄今为止引起争议最多的、涉及范围最广的、理解难度最大的并且仍然活着的经济思想流派。有经济思想史料显示,奥地利学派自她诞生之初直至现在,始终陷入与其他学派的争论当中;而且,奥地利学派涉足的范围远远超越了经济领域,有许多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方法论层面,这些都跟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相交叉,从而也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
事实上,奥地利学派的称号就是在一场争论当中,其论战敌手给予门格尔及其追随者不怀好意的指称。在门格尔发表《国民经济学原理》之后,他的一本有关方法论的著作《经济学方法论探究》(1883),引起了奥地利人与德国历史学派之间激烈的方法论之争。双方论争的主要观点集中在理论研究的取向和研究的出发点两个方面,奥地利学派主张理论与历史的二分取向,并坚持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理论与历史的二分法后来被米塞斯发展为人类行为学与历史学的二分法,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有两大类:一是偏于理论形式化的人类行为学(Praxeology),二是偏于经验现实的历史学。受到批评和反对最多的就是米塞斯所提出的人类行为学的先验论(Apriorism),其实我个人觉得人类行为学的核心不在于先验二字的标签上,而是在于它的理论形式化上,当然这里的形式化不是指主流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化,而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同样存在的规律性。举例来说,需求定理指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需求与价格成反比。米塞斯认为这样一条规律与数学上的勾股定理一样,在任何社会中、任何国别、任何历史阶段都成立,无需任何经验的证实或证伪。其实,我们知道,吉芬商品就是一个特例,但是米塞斯说明的是,即便是吉芬商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依然下降,需求定理永远成立。那么怎么解释其中的矛盾之处呢?可以这么来理解:吉芬商品是一个经验中的物品,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除了价格外可能还包括其它很多因素,譬如爱尔兰土豆的必需特性,并不是说需求定理不适用于爱尔兰土豆,而是价格以外的因素如必需性的影响超过了价格的影响,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需求与价格成正比。事实上,需求定理依然适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与勾股定理一样有先验的性质。
在奥地利学派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上,除了上述贯穿始终的方法论论战外,还有一个市场与计划的大论战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甚至直到现在,这样的论战还在继续。思想史上有名的论战要追溯到前苏联1917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时期,当时整个西方世界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一片赞誉和颂扬的呼声,只有奥地利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米塞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在1920年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计算问题》一文警醒人们:社会主义在缺乏货币经济计算的市场条件下的计划手段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计算。米塞斯不同的声音遭到了奥斯卡·兰格和弗莱德·泰勒(Oskar Lange and Fred M. Taylor)等社会主义计划手段的支持者的强烈反对。后来哈耶克也证明了,分散的、隐藏的知识与信息社会成员目标不一致的现实情况下,计划者在计划的目标选择上不可能协调所有社会成员的目标,在计划的手段上也不可能有效利用那些分散于社会中的私人的主观的、默会的知识,所以全权计划者无论是在计划的目标选择还是手段选择上都是无效的。直到今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市场与计划的大讨论还时常在发展中的转型国家中讨论,当然现阶段的这一论战更突出的表现为奥地利学派的自由主义主张与凯恩斯的干预主义之间的争论。
最后,我要谈到她的生命力。为什么我说只要你见识了她,就忘不了她,而且还会始终被她吸引,就因为他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抓住了经济学中所研究的行为人的某些本质。奥地利学派对人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人是活在时间过程中的,人的行为是面向未来反思过往而对现在的状况作出适时的调整。奥地利学派尤为强调个人的主观价值和主观知识的特性,充分肯定世界的价值多元化和个人主观性,主张在时间过程中分析人的选择行为,重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预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她始终保持概念化阐释的理论研究方式,坚持从人的行为来研究经济学理论,反对模型化和数理化的主流经济学形式化趋势,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就剥夺人的灵活性的一面,将人降为了机器或者螺丝钉,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创造性。因此,企业家精神(创新和发现机会)一贯是奥地利学派坚持的主要观点之一。
我认为,在坚持人的生命力的同时,奥地利学派自身也就获得了超强的生命力,不仅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的瞩目,还吸引很多其它领域如政治哲学、法理学、人类学等各家各派的关注。因为奥地利学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货币、经济、市场等,还关系到许多人文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如个人主观主义原则、自由主义主张以及米塞斯的人类行为学方法论等,所以她始终保持一种灵魂性的神秘魅力召唤着无数好奇而又好思考的人们去探究某些关于人的根本问题,譬如那个古老而又神圣的哲学问题——认识你自己——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是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是自由的、创造的,还是机械的、被塑造的……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