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制的好处——仰望星空
市场管制的好处——仰望星空

前两天早上上班听同事说美赞臣和合生元被罚款3亿多元(后经google查询得知为3.67亿元,另有4家奶粉企业同时被罚,总罚金近7亿元),原因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四条第(二)款: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这个新闻马上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看到的洋奶粉普遍降价的新闻——不用想,肯定是我们无所不能的发改委前期约谈了奶粉企业(特别是洋奶粉企业),告诉他们“企业家要有道德”之类的,要求企业对产品降价,而以上6家被处巨额罚款的企业就是不听话的。
说来搞笑,我只随便在谷歌页面打开了一个网页,里面就出现美赞臣、合生元、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恒天然等6家被罚的企业,此外还有惠氏、贝因美和明治乳业“因积极整改而免于处罚”,更有“明治承诺在今后2年内以优惠价格供应中国市场,不会因更换标签或包装而蓄意抬高产品价格。”除了这9家被约谈企业之外,我不知道国内还有多少奶粉品牌,这场面简直比五胡乱华还乱,而我们伟大的发改委居然认为这么分散的市场内居然有企业能够对奶粉进行“垄断定价”。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两油”这样寡头垄断的企业,他们的“垄断定价”方案正是用发改委设计的一个神秘公式来计算的。当然,本文重点不在批判发改委拉偏架的行为,而是探讨市场管制到底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会对谁有利。
一、垄断有那么简单吗
据我所知,在一个自由市场内要形成并保持长期的垄断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垄断所造成的巨额利润会吸引更多的逐利资金投资这个行业。几年前Iphone在智能手机行业占据霸主地位,获得了巨额利润,苹果的股价也从2007年1月推出Iphone的94.6美金直升至2012年9月21日的最高值705.07美金,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现在苹果当然依然强大(但也已大不如前),但三星、HTC、联想、OPPO、小米、华为甚至海信、海尔等传统电器制造行业也纷纷进入了智能手机市场(当然了,还有我喜欢的罗胖子的锤子手机),小米最近推出了红米手机,799元的价格但在性能上却不知超越Iphone一代不知多少倍——这就是自由市场的力量,自私的、逐利的资本却最终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通过自由竞争让更多的人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更好的产品。智能手机从产生到普及也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它的技术壁垒估计也不比已经诞生超百年的奶粉行业低,而且其当年的市场集中度也远比当今中国的奶粉市场要高,我们凭什么以上这9家企业对奶粉市场进行垄断定价(如果可以这么认为的话)会导致坏的结果呢。事实上,正是国内近年接连不断的毒奶粉事件将很多消费者推向了洋奶粉,而也正是这种旺盛的需求导致洋奶粉在中国可以卖出比其他市场高得多的价钱(当然也有税费等因素),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洋奶粉品牌以及看中了奶粉市场巨大商机的优秀企业正在进入这个市场(比如娃哈哈),你随便google一下,此类新闻不胜枚举,他们在国外收购农场、扩大生产,按照这种趋势下去,中国的消费者一定也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奶粉。
通常情况下,长久的大范围垄断都必须借助权力、恶法和暴力手段来护航,但你可以无视市场,市场的力量却一定会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拿奶粉做例子,假设发改委明天就下令全国只有蒙牛能卖奶粉,并且10000块钱一罐,难道你以为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就真的必须喝蒙牛的奶粉了吗?铺天盖地的洋奶粉黑市会迅速覆盖全国,很多母亲衡量一下收入支出后会辞去薪水微薄的工作每天在家啃猪脚以便多产生一些母乳,更有甚者,奶妈市场也会迅速地茁壮成长。
二、管制的逻辑
中国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对市场管制最严重的国家了(不考虑朝鲜,朝鲜就没有“市场”)。事实上,国产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的内在原因正是我们对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标准定得太高,而国内的草场及牛奶收购模式等等因素导致正常生产出来的奶粉无法达到这个标准,于是奶农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变成了一种潜规则。事件爆发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信心购买洋奶粉,洋奶粉价格高企。我们又开始对洋奶粉进行价格管制,价格管制必然使企业失去部份生产动力或者降低产品质量,同时由管制导致的利润率变低会降低资本进入这个市场的冲动——为了一时的“低价”,本来长期的良性循环被强行终止。假如价格定得太低,让企业失去供应奶粉的欲望,那到时候我们的政府肯定又要拿纳税人的钱出来补贴、扶植奶粉企业了。这就是管制的逻辑,一个微小的管制就会导致市场畸形,最后牵连出更多需要被管制的地方,而政府当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们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放大,权力带来的快感跟寻租空间也随之不断加大——本来只是管一个蛋白质含量标准,到今天可以动辄罚人上10亿人民币,真是想想都觉得自己翻手云覆手雨啊。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市场,首先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供应,故意控制供应来抬高地价,于是房价年年攀升,房价攀升的结果导致民众怨声载道纷纷要求政府“管一管”,于是出现了限购、限贷、高额房产交易税、房产税,其结果只是导致原本买不起房的人更加买不起,与此同时因为其他投资市场的管制导致有钱人纷纷把房地产当作一个最稳当的投资产品,大量资金进入又再次推高房价。限价政策同时还导致房地产企业降低建筑质量标准、降低设计费、只卖毛坯房(相比由开发商提供规模装修,业主自行装修的成本和造成的浪费都大出很多)等等,“楼歪歪、楼脆脆”出现之后政府又开始对房地产商进行罚款……不管怎么计算,房地产市场管制的最大受益者都是政府,而受损失最大的永远是穷人,而我们的政府领导人这时候还不忘45度角仰望星空,眼含泪光,这时候他想起了杜甫那首著名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于是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动情地说“我们的房地产商血管里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三、市场管制的一些其他例子
对比起奶粉市场跟房地产市场的管制,另外一些管制听起来更具隐蔽性,比如“最低工资法”、“房租管制”、“不得使用童工”、“公立医院诊疗费管制”、“打击囤积居奇发国难财”等等。
(一)、最低工资法 劳动力的价格同样也由供需决定,并且总是随着市场的波动不停地调整,因此最低工资的设定其实是无稽之谈。虽然它名义上是为了保障社会最底层的人员,其实却是彻头彻尾的恶法。假如最低工资设置成每月1元,那它根本就是多余的。假如它设置的金额正好是由自由市场自行调节出的合理价格(实际上考虑到市场的波动性及行业多样性,这根本是不可能的),那它也是多余的。假如它设定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那么逐利的企业家们为了转移这部分强行增加的成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手段:1、少招聘员工,本来肯德基一个店招8个服务员的现在只有7个,有1个原本设定被保护的底层工作人员被失业了;2、产品提价转嫁成本给消费者,同时商家也要承受因为提价所带来的销量下降;3、本来想投资创办企业的投资人考虑到用工成本过高不玩儿了,就业市场因此更加冷清;4、……综上所述,如果最低工资法还能产生什么“正面功效”的话,那就是失业的人、企业家、消费者补贴了那7个人的短期收入,这还不考虑因为就业率下降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投资环境恶化等长期、连锁反应。
(二)、房租管制 假设房价实在是太高了,很多底层劳动人民(特别是外来民工)岂止买不起房,甚至连租房都觉得贵,于是,体恤群众的政府规定住房月租不得超过500元,最后会发生什么状况呢:1、需求增大:一些原本不用租房的人,比如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或者与亲戚同住的老年人将因为低廉的房租涌入租赁市场,部份原本与人合租的人会搬出来自己租住,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占有更大的人均住房面积;2、供应减少:出租无利可图,很多房源会退出租房市场;此外,专供出租的公寓型房屋建设将大幅减少,房地产资金流向不受管制的门类如商业地产、别墅等;3、房屋质量、租房服务直线下降:首先,放到租赁市场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破房子,其次,才收你那么几个钱儿,即便房子原来不破,现在房里有什么东西出问题了房东也不管修缮了;4:歧视性出租:需求远远高于供给将导致房东的歧视成本大幅降低,既然都不挣钱,那我干嘛不租给看起来体面的一点的房客呢……于是,到最后,那些穿着香奈儿套装的本来住在郊区别墅的大小姐们决定在珠江新城也租一个套房以供午休用,而那些本来应该受到保护的农民工们穿着满身油渍的工服,在每一个等待出租的房子面前都看到一张“非本地户籍人士勿扰”的牌子……
剩下那几条就不叨逼了。顺便一提,如果管制的价格高于自由市场形成的价格也会导致一系列有趣的恶果,在此不赘。
四、黑市
几乎所有的市场管制都会形成黑市,比如在中国大多数房东出租房屋都不会申报所得税,又比如“不得招收童工”的规定将使招收童工的企业主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为了抵消这种风险,企业主肯定会开出比自由市场更低的工资或者让童工从事更隐蔽的工作(比如黑煤窑),而更多有意愿自力更生的未成年人则因为无人招收而流浪街头,成为这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等着他挣钱养家的瘫痪在床的母亲此刻可能正因为贫穷、绝望和屈辱喝下第一口农药。
五、结语
有意思的是,最有权力对市场进行管制的通常都是政府(小范围内黑社会也可以),而以上每一项立法的初衷似乎都是冲着改善民生保护弱势群体去的,但事实证明不管出于多么高尚的目的对自由市场进行管制,结果都将适得其反。而民众通常因为思维能力的浅薄或者知识的缺失而对这些恶法甘之如饴,当政府要取消这些政策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发出抗议——欧洲国家的高福利政策就是一例,这点将在以后进行探讨。这些政策最终只是成就了立法者“为民谋福利”的虚无的道德优越感,当他们在九月的星空下被自己的“善行”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人类自由主义的先驱,曾经说出“太上,不知有之”的老子以及他的自由精神已经在这个国家主流价值观里隐遁了两千五百多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