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国家主义的盛宴
高考:国家主义的盛宴
□阳子居

前段时间媒体关注一些省市对高考的改革。人们议论纷纷,激动地探讨着语文和英语分值升降的意义。在这场热议中可能存在两种忧国忧民的人,一种忧心于亡国灭种的危险而呼吁加大语文的考分,一种是关怀改革开放大业而坚持英语的重要性。然而,我觉得,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种人的观点都不得要领,我们得跳出高考思维来看这个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想想,高考恢复了三十多年,当今之世文坛高手是语文高考炼就的吗?而学习英文的热潮是英语高考推动的吗?我可以这样说,即使高考完全取消英语考试,社会上学习英语的热潮不会消退,甚至可能会更甚,学校不教了,工作得继续,人生得继续,那么就只能课外恶补了。即使高考只考语文,我们就能够培养一批批语言文学的高端人才吗?
前车之鉴早已有之。遥想当年有科举的日子,考查的是诗赋策论,可是有多少文学家是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呢?蒲松龄一辈子也没有考上,却把个鬼故事写得有声有色。苏轼苏辙兄弟高考考得不错,但是绝非应试练就的本领,主要因为二人都是天才级选手,正是有赖于此,方才捞了个几十名的位置,那些前三甲的考神、学霸,而今安在哉?晚而好学的老爸苏洵花了十年进行应试训练,结果连考不中,到老靠着几篇抽屉文学被欧阳修赏识推荐,最终还是走韩琦这样的领导人的路子谋取了一官半职。唐宋八大家的三苏在高考中的命运如此,可以想见,毫无疑问,国家统一的语文考试无助于真正的语言文学思想艺术的传承。
那么,科举啊,高考啊,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呢?还是唐太宗李世民说得好:“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借助考试手段,筛选出合乎统治需要的公务人员为君主和政府服务。如果要遴选文坛高手,这种体制的缺陷在当时就已经表露无遗了,李白杜甫蕴大才,李白貌似没有参加,而杜甫没考上,最后都是通过了皇帝的路子才勉强做了点芝麻绿豆的官职,孟郊四五十岁好不容易考上了,乐得屁颠屁颠,写了一首叫做《登科后》的诗歌来庆祝:“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所以,指望通过设置高考项目,或者增加高考分值来培养什么人才或者保存什么文化,都是缘木求鱼,痴心妄想。乞怜于政府权力来引导社会公众向着某些人渴求的方向运动,要么痴傻,要么别有用心。用国家统一考试来选拔人才,就好比用国家权力来保障医疗和晚年生活一样地荒谬不堪。权力连自己都管不好自己,它还能够管好人才选举和医疗保障吗?它只能制造更多的不公和冤案。
因此,任何企图顺着高考的思路来做改进的想法都不对,任何朝向由政府权力统一收管的方向进行的所谓改革都是“伪改革”和“反改革”。比如将各校的自招考试逐渐取消或者缩小比例,由相关考试部门统一组织命题,再由高校根据这些考试成绩进行自主招生,这种收缩高校自招权力的“改革”其实是原有制度下的权力者和一些公众、媒体“合谋”的巩固计划体制的反改革,而打着的旗号却是公平公正。这与几年来社会中的福利主义要求其实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
会不会有人说,那么当年毛泽东取消高考是否就是一种具有先见之明的真正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的创新呢?我说,这样的看法同样鄙陋和错误。当初取消高考,但却强化了政治标准,高考取消了,遴选人才的权利没有回到社会,而只不过是从高校转移到了组织手中,这样的“改革”是更加严重的倒退。
因之,真正的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取消高考。回到开头说的英语分数减少的事情。我认为这样做还不够,应当取消英语高考,这样英语教学就会回归社会,同理,应当取消语文高考,如此,真正的语文教育也许会逐渐成长起来,再同理,取消所有现在进行着的高考科目,让社会,也就是市场,也就是用人单位和教学机构,特别是私立的教学机构,来自发安排。这样的考试变革的配套措施是更为根本的教育私有化和市场化,惟其如此,我们才算是真正走在正确的高考改革之路上,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走上一条中国教育的康庄大道,一条远离国家主义、福利主义的健康之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