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无需保护


文化遗产无需保护

照片

“中国人的一天”是腾讯网的一档栏目,最近出了本书,我有幸拿到。说记录普通中国人一天,实际入选的多是可圈可点之人。他们或命运多舛,或工种特殊,或有一技之长。
这本书一翻开,就是些古老技艺传承者,名曰“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们在众人追名逐利,喜新厌旧的时代,恪守传统,兢兢业业守护着老祖宗的工艺,以免其失传。这里面有南京云锦,宣威火腿,雅安砂器,有少数民族原始技艺的东西,什么“侗族鼓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大半是少数民族原始技艺,甚至还有什么“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这玩意儿还没绝种,让人称奇)。
这些你从没有听说过的技艺,现在是“文化遗产”,可能再过些年就湮没无闻。失传原因,无非是落后。陶瓷机械的流水线一天就能生产上百个精美瓷器,手工瓷器的老师傅再怎么技艺精湛,一天能出两个成品就属难得。手工织锦再怎么精美,性价比无论如何都不能与机器生产相比——何况现在很多机织锦的精美,已经不亚于老手艺。幸好这些传统工艺已经成为遗产,让位给现代机器大生产,否则我们还是处于可怕的匮乏时代(试想那些耗时惊人的手工产品,有几个人用得起呢)。
在很多人眼中,这种落后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老师傅倾尽心力,专心致志,让手工制品成了艺术品;墨漆火烤的技术,显得那么有古风;风干腌制的食品,真要检测恐怕不太健康,此时会被赞为天然。文化这东西,时间越久远,手艺越古老,越有人追捧,尤其是拍摄纪录片和人文照片的摄影师。他们希望呼吁“抢救文化遗产”,政府建博物馆,花钱补贴,鼓励年轻人学习旧手艺。
政府的抢救很难有效果。尽管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几百,能够起死回生,发扬光大的能有几个?真正做到的,无非是那些真正讨人喜爱,赢得市场的东西。据说全聚德的鸭子饲养检选和制做工艺都很讲究,足够写成一本书,真正让全聚德上市做大,恐怕还得靠餐桌表现。张小泉衰落,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历史不够悠久,淬钢炼铁不够精湛,而是因为缺乏竞争力。市场既残酷又温柔,它让毫无价值的东西被淘汰,真正有美感讨人喜欢的东西,却能铺广到全国大小的市场去,根本无需政府挑选保护。
我看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很多人非常贫穷。少有人是因为热爱,更多是出于缺乏其他技艺的无奈固守,根本和“文化遗产”无关。却有大批旁观看客主张,将落后玩意永流传,不惜让政府花钱“养着看新鲜”。例如作家冯骥才,最近几年他的研究课题是“中国古村落”。他认为,中国古村落的消失是一项巨大的文化损失——既不能听之任之,又不能过度商业开发。引进商业开发,只会让古村落“变味”,消失得更快。冯骥才认为,应该将中国的古村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有所作为。其实,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大量村落消失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正是大量农村人选择到城市生活,农耕文明才会衰落。对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类现象消失,审美上固然让很多人难过,但却是无可避免。至于真正生活在古村落的人们,迁徙到城镇意味着生活更好。没有必要刻意保护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根本不该存在。它除了多养些官僚,制造些灰色空间,让小地方的文化官僚钻营运作,其它实在看不出有多少好处。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