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资格嘲笑发改委



谁有资格嘲笑发改委

照片

菁城子
发改委又一次成了笑柄.因为前两天他们的专家声称,公款消费,尤其是高端消费受到中央政策的抑制,导致"内需不足",引发了经济增速的担忧.媒体以讽刺的口吻说,原来公款消费也是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啊.
可是换一种情形,这些消费不是官员在做,而是民众从事,在媒体那里却变成另外一回事.消费经常被认为是"刺激内需",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经济学家经常这么说,政府就经常这么干.
比如政府经常搞"货币宽松"政策,往市场上注入大量资金,压低利率,鼓励人们大手大脚地花钱;又比如政府经常搞"假日经济",鼓励民众花钱旅游消费,称赞假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如果按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逻辑,发改委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充其量只是官员太过分,本来这些"消费拉动经济"应该是民众来做,官员却攫取享受,不公平.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公款消费最糟糕之处不在于不公平,而在于浪费,很多民众的财富被充作公帑,被白白地吃喝倒掉,令人惋惜.
将消费当成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最重要的谬误.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了解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攻击.
萨伊说,生产创造需求.他的意思是,商品生产出来之后,使生产者具有了购买其它商品的需求.在生活中,人们总会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但不是所有的欲望都称得上"需求".个人必得提高自己的支付水平,使自己所属拥有和他人交换的价值.这就鼓励个人提高生产能力,使得能满足更多需求.
提高生产能力的方法唯有节制当下欲望,储蓄财富,将资本用于迂回生产,以提高未来的生产能力.农民不将粮食挥霍一空,而是储存粮食播种,或者把它交易成货币,购买生产工具,这是有利于他长期财富的增加.如果农民短时期内将粮食酿酒,挥霍一空,长期看他的财富是要萎缩,需求也会减少.
因此,节俭储蓄在传统道德里被看作是美德,而挥霍无度则是短视之计.在现代社会,节俭和挥霍应当被看作是个人自由,但是它们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则应当被辨析.
凯恩斯攻击萨伊定律,但他口中的萨伊定律(生产创造需求)却变成,商品生产出来后,别人就对它有需求.这当然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证伪的谬误说法.
凯恩斯认为萨伊错了,他要批驳萨伊,就搞出一套"生产常有,需求却需要刺激"的理论.大概意思是,社会需求经常不足,过分节俭会导致很多产品消费不出去,生产会沮滞.只有刺激需求,开动消费机器,经济才会像上了马达一样,一环扣一环地拉动起来——至于最初消费的理由是什么,似乎也不重要了.
萨伊和凯恩斯对解释经济发展的分歧形成了两个学派,前者是供给学派,其基本主张是自由市场,后者是凯恩斯学派,多主张政府干预.在应对经济危机的问题上,两个学派也开出了不同药方.
供给学派主张增加资本积累,提倡勤劳节俭的美德.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一定是生产遭到破坏,企业投资发生了普遍性的错误.他们主张政府减少干预,控制货币发行,放开人为压低的利率,让企业自行修复,同时减少税收和福利,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通过财富供给来抵御物价上涨.
凯恩斯学派主张,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消费,过分节俭将使企业生产动力不足.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政府甚至应当代替民众花钱,例如建设铁路公路,搞大规模基础建设.
在经济平稳的时候,政府要经常性地压低利率,鼓励民众多花钱.政府会举办体育盛会和节假日消费,以"拉动"经济发展.甚至一个地方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财富大量损失,凯恩斯学者也会宣扬"坏事变好事",损失能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从经济学教材和媒体舆论看,凯恩斯学派完全打败了萨伊学派.他们的主张在政府政策和流行舆论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样的词组,人们几乎耳熟能详.
平心想一想,花钱挥霍在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不可持久的败家行为,为什么在一个国家,却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呢?节俭明明是美德,怎么会不利于长远发展呢?
在面对经济学问题的时候,媒体忘记了常识,套用流行的经济学话语煞有介事地讨论.反而脱离经济学语境时,他们的思考恢复了正常,得以嘲笑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事实上,他们平时犯的错误并不更深刻.
最后批评荒谬的"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理论: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需求将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逐步地发展出来,无需"刺激".
三十年前的中国,很多人都知道有汽车这种奢侈品,却无"需求"——因为太穷,生产能力太低,只能先解决温饱需求.随着财富增加,人们的需求逐渐地提高和多样化.
人类的欲望从未饱和,担心"需求不足"完全是杞人忧天;生产也从未过剩,更多的是政府错误信号和调控导致下的生产错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资本积累和对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只要充分尊重产权和企业家精神,经济根本不需要政府各种手忙脚乱的干预,自然会静悄悄地发展起来.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