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个人主义方法论

简述个人主义方法论

以个体行动出发看待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
照片
​    个人主义方法论属于方法论的一种,其清晰展示了人与集体的逻辑关系。它并非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判断,但是为政治个人主义的有力推论公理。
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只能通过理解个人的行为和偏好来得到解释。集体来源于人的行动。
    集体认同及其身份,是个体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一部分。即偏好。个人的主观偏好构成集体认同并赋予集体含义。目的带有取舍,而取舍是偏好决定的。比如如果希望现在是晴天,就不会希望下雨。人会采取可能的手段去实现目的以达到满足的状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个人会行动。社会组织是人的行动的结果。
    人对价值的判断并非是某些唯物主义中纯粹的物质现象,人并非物欲机器。价值不是“无差别的劳动”或者“必要劳动时间”产生的,而是被有主观偏好的个体决定的。虽然人是被利益支配的动物,但利益的价值仍然是基于个体的判断。也就是说利益本身也是被人的主观观念支配的。人是观念的动物,而非纯粹的物质驱动的产物。如果脱离观念概念看待纯粹的利益,那么不同处境地位的人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是非常自然的。
    休谟认为决定言论和行动的是感性,而理性判断行为是否满足感性。感性毫无疑问是主观的和经验的。人愿意帮助施舍表面是觉得应该帮助别人,本质上是做这件事满足了个人的欲望。虽然失去了“利益”,实则人还是通过行动满足了自己的偏好,或者目的。这种施舍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的交易。从劳动价值上讲施舍者毫无疑问是亏损的,但是此人主观上认为为了弥补自己同情的需要,一定的花费是值得的。
 综合前文论述,可以推断集体是实现个人基于价值判断而产生的目的的手段,而个人不是实现集体利益的手段。某单个集体也无法帮助个人实现全部的目的。人只效忠于自己的偏好和观念。
    胡适说争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这里的问题在于把个人的自由作为手段。个人主义之风在民国进入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也这么认为,但是其基于集体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导致多数放弃了个人主义而直接追求国家的自由。典型的莫过前期鼓吹言论和个人自由的陈独秀。而胡适则以多把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依托于修养和道德。这种根基无疑是脆弱的。
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反对以集体身份,如宗教和阶级出发看待问题的研究方法,而非集体本身。不承认集体的原子化个人主义如脆弱的零件,很容易被拼凑入极权机器中。个人的行动是社会的,个人也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个人在本体论上不先于集体而存在,而是在意义上先于集体。社会集体在本质上同样不是具象的人,其之间也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除非当一个集体真的主观相信自己在斗争,其他集体不得不给予制裁)。
    左翼自由主义流行的身份政治以族裔,性别,各类群体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视主流社会的多数自然形成的规则为“剥削”,这种被害的思维(集体主义方法论的产物)导致了其主观上承认了集体斗争,可谓和某些阶级压迫的思想殊途同归。诚然,有必要审视传统。但是其出发点是保护个人的人身产权。​​​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