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纳税人困局

《三块广告牌》:纳税人困局

电影《唐人街探案2》,唐人街教父七叔的孙子惨遭杀害,他悬赏五百万美元,邀请来自各国的名侦探帮自己破案。这是用市场的方法追寻法律的正义。

电影《三块广告牌》,女主的女儿惨遭杀害,凶手迟迟未被找到。她租了三块广告牌,用广告语质问警察局局长为什么还没有抓到凶手。
《三块广告牌》里这个老女人的艰难挣扎,其实就是“纳税人困局”。如果其他人没有提过这个词,那这就是我发明的一个新概念。纳税人困局在于你支付了金钱,购买了服务,但对服务不满时却无可奈何。

毋庸置疑,侦探的收入来自顾客,警察的工资来自纳税人。顾客和侦探之间是纯粹的市场关系。双方可以事先约定,事后结账。比如如果你没有抓到凶手就不付钱或者只付一部分钱。但纳税人和警察之间不是市场关系。无论警察工作结果如何,纳税人必须买单。

这就是《三块广告牌》呈现出的艰难困境。纳税人对服务不满,却无可奈何,只能诉诸舆论压力。但是有什么动力让警察去破一个无比艰难的案件呢?

责任心?呵呵。
而在《唐人街探案》中,又是什么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侦探们对一个死亡迷案趋之若鹜?是五百万的巨额奖金,是名声,是好奇心。人为利动,哪怕是追寻真相匡扶正义时也不例外。是利益,才能吸引侦探们购买设备,提高技能,雇佣助手,相互协作。就像电影里王宝强为了五百万打电话骗刘昊然过来破案一样。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理,庸俗而简单。凡是市场被公权力占据的地方,市场的固有逻辑就要失灵。面对高难度的案件,你凭什么让警察优先处理你的惨剧,凭什么让他们熬夜加班,凭什么让他们提高侦查技术在吃饭睡觉的时候都绞尽脑汁的去思考如何破案?

就凭他们微薄的工资来自纳税人?

奥派自罗斯巴德以来,关于司法、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市场化观点历来惊世骇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这些观点有悠久的历史事实作为支撑。《三块广告牌》是那种纠结的让彼此痛苦的电影,无论对于警察局长还是对于女主,都是泥潭一样的困局,泥潭一样的人生。只是他们并不明白这困局是如何造成的。

纠结的风格也许真能让电影显得深刻,正如《唐人街探案》欢乐而并不让人深思。前一部电影让我在电影院里笑的荡气回肠,后一部电影却看得人满怀郁闷。《唐人街探案》里有一个市场化的侦探市场,那个市场只是导演的想象。人们在电影院里大笑,走出来却并不敢想象那样的“侦探大赛”会发生在真实的世界中。

奥派说,观念塑造现实。
流行语说,思想走多远,人就能走多远。
《三块广告牌》则告知我们,思想若不能远行,观念若不被更新,生活就是泥潭。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