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革命与英伦银行——谭叔讲历史故事
光荣革命与英伦银行——谭叔讲历史故事

作者:谭镇年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英伦银行就是英国央行,但很少有人了解过英伦银行的历史。要了解英伦银行特別的诞生过程,就必须先了解英国议会的历史和变化。在英国光荣革命(1688)前,英国议会经常和英国国唱反调。而整个17世纪,英国议会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不加税,二是坚持反对英国国王发出特许垄断权。
1604年,英王詹姆士一世召开议会。英王的目的当然要加税,但议会从一开始,就成为议员的申诉抱怨大会。议员们指责英王征税太重,战争太多,更指责英王为了钱,不惜胡乱出卖特许垄断权给一些公司。议员更指出,传统上任何英国人都有自由贸易的权利,而特许垄断权,破坏传统英国人自由贸易的权利。引用当时一位议员Sir Edwin Sandys的原文:
“for all merchants to have free liberty of trade, into all countries, as is used in all other nations"
他大约的意思就是,每一个英国商人可以和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人自由贸易。所以英王把贸易垄断权卖给某些商人,等于是侵犯其他英国商人。当然英国国王才不听,把议会解散。
1605年,重开议会依旧如此,结果再解散。1606年、1610年和其后的议会不断重复申诉,然后解散。17世纪对英国来说,是内政非常混乱的一个世纪,因为1642年,议会和英国国王终于爆发内战。英国内战从1642年一直打到1651年。但内战结束并无解决英国国王和议会之间的问题。直到1688到1689年的光荣革命,才正式确立英国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明确关系。我相信不少国内读者,都会听说过英国光荣革命的伟大故事。但可惜,现实并不完美。
从17世纪初,英国议会努力增取减税和消除英国国王创造出来的特权垄断公司。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真正得到实权后,虽然没加税,但也没减。而所有特权垄断公司,包括东印度公司,全部保留。用现代的说法,政客还没拥有权力是一张脸,拥有权力后又是另一张脸。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府陷于财政危机,经过多年内战,再加上和法国的战争,基本把英国政府财政掏空了。英国借款没人敢借,发债券没人敢买。最后议会中的金融代表人之一威廉·帕特森(William Paterson)提议英国国王,开设一家专为英国政府服务的银行,重点是这家银行有垄断权发行纸钞票。当然还包括其它的垄断特权。
英国国王、议员、贵族和大商家,都知道这是一次发财机会。几经讨价还价,英伦银行终于成立了。当时的英伦银行,依然是一家私人银行,但股东包括国王、议员、贵族和大商家。当然最重要的是,英伦银行有发钞票的垄断权,而英伦银行发钞票也成为法币。理论上来说,英伦银行的钞票都有相对应的黃金储存,但实际上并无这个限制。当然有不少的人从中得到大量好处,包括国王、贵族、政客到大商人。所以他们也非常努力推广使用英伦银行的钞票。
但他们好像完全忘了当初国英国议会是如何坚定地反对任何垄断。正如阿克顿说的:权力使人腐化,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化。英国议会拥有权力后,比豆腐还腐化得更快。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