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蠢蠢欲动干实事 不如合眼打呼噜

在一个读书会里有个很单纯的妹子,虽然很能读些书,但是对网络热词和社会热点缺乏敏感度,以至于类似绿坝娘这样的词听不懂,经常需要问。近期她找了份体制内的工作,她的亲友也有很多公务员,可以说对这个圈子并不陌生。当我们争论政府干预市场和体制内效率低下的问题的时候,这个妹子很自信的说:“从我接触的公务员来看,大多数是想要干实事的。”抱着这样想法相信政府,相信那些大多数想干实事的公务员的人并不少见,特别是像东北这样比较闭塞的地方。
根据管理学的最基本的观点,每一个被管理对象——也就是组织机构中的人,都是有着想把事情做好的愿望的,这才使管理成为可能,这才能够讨论怎样用正向激励来达成管理目标。每个人都有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的欲望,没有人纯粹的愿意虚度光阴。说公务员大多数想干实事,我觉得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是否想干实事与体制内是否低效,是否阻碍个人自由和发展,是两回事。如果能够靠人的定力和道德,逆转人类行为学的法则,那么法则就不是法则,而仅仅是假象。人们做实事的愿望的存在,与体制内机构更根本层面上无法绩效、缺乏正向激励,甚至无法确定什么是正向的现实并行不悖。要知道,希特勒、斯大林、四人帮也是想要做实事的,只是他们认为——真诚的认为,最重要的事实是灭绝犹太人、实行集体化、闹革命。
拿这些大魔王举例似乎又抬杠之嫌,但人与人的价值观的不同是真真正正存在的,各异的价值观映射成为面对现实问题所处的不同立场。这不仅仅是喜欢吃辣的还是喜欢吃酸的,喜欢开车还是喜欢挤公交的问题。而是体制内作为不需要群众自愿付费购买服务的公务人员,你如何知道你所努力干的实事是你的服务对象想要的东西?你如何判断你在保护人民的整体利益还是帮助或伙同一群人去劫掠、压迫另一群人?我在这里不想讲“主观价值”、“客观伦理 ”、“知识分立”或“人的行为”,而想尽量通俗的而不是学究的说明白这个问题。
很长时间以前,看过一个导演写的关于伟大广电总局审片的文章。里面说了好几个广电审片员的段子,从建国初期的审片制度,到中南海小剧场的内部片,到姜文、王朔等与广电斗智斗勇,急切间却找不到原文,就当下面的例子莫须有吧。里面提到一些审片员真心热爱中国电影,为帮助中国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会为电影提出许多改进意见,台词如果这么说行不行,这个情节这样安排怎么样……导演、编剧不胜其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真的想干实事的公务员的典范。
一个不证可知的事实是,如果一个人真心想要实实在在的做坏事,其危害通常要远远大于三心二意敷衍塞责的做坏事的。而相当一部分公务员的公务,与做坏事并无本质区别,对一些岗位上的体制内人,人们最美好的期待莫过于希望他尸位素餐,无所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干脆两只眼睛都闭上睡大觉。
就以广电总局审片这个业务来说吧。如果你吃一口菜觉得太辣了,你不应该要求国家设立一个部门在菜端上餐桌审核菜谱,因为这只是说你不喜欢川菜,这个菜不符合你的味道。就算有奇葩的餐馆把耗子药当成咸盐放在菜里,也不应启动事前审核而应该事后追责。我不想过多的说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的滥调,就算是最保守的法治国家,在和平时期法律限制言论,也只是事后追究而没有事先审查的道理。而也没有一道菜能符合所有人的口味,也没有一个人知道所有人的口味,每一部电影、电视剧的编导,都有明确的受众预期,电影是用来满足那些受众的,你不喜欢只能说明你不是这部电影的受众。但是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是有映前审查的,也就是说,中国电影不行未必能说中国的编导水平低,但却真的能证明审片员的品味奇葩,与人类大众相左。
如果像这位审片员同志这样的大多数公务员,都想干实事,而且也真去干的话,前景未必有多么美妙。与我的经验看,北方的公务员一般比南方沿海地区的公务员尽职尽责的多,但这也让北方的各行各业更受束缚。
干实事,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不虚度光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虑的事情,但是就如同其他正当的愿望一样,都有数不清的错误的途径。就像这位审片员,热爱电影,又自觉得对电影很懂的他,做实事的方法应该是脱掉官衣,去做一个编导,拍出自己满意的电影,交由市场检验,这才是干实事的正路。而不是作为一个路障,面对人家的成果蠢蠢欲动,化身乾隆皇帝,在珍贵的书卷墨宝上留下自己丑陋的印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