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教育下的困境与考研的乌托邦

按:本文仅限于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析。

大三了,身边有许多同学都在谈论考研的话题,也有许多同学已经确定考研,其中有些是从大一时就坚定了要考研的决心。我不相信那些已经确定了要考研的同学是否结合过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认真而仔细地思考过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考研,我更不相信那些从大一起就确立了考研决心的同学是否理性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三年来,那些无知的任课老师无一例外地集体鼓吹考研,一个劲地叫学生考研,甚至将考研神化,在他们眼里,考研就像是马克思眼中的共产主义,尽管是乌托邦,但马克思始终觉得它是天堂。这些无知却又自视甚高的老师从来不懂得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所讲,教师应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1],也不懂得启发并鼓励学生的理性思维并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来思考考研的合理性与适当性,最终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他们知道并一直在做的是将自己武断而迂腐的观念强行地灌输给学生,之后还对学生说我是为你们好,在他们眼里学生从来不是一个在人格上、思想上乃至道德上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仅仅只是一个需要指导和告诫的对象,甚至在有些老师那里,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能够勾画出一个漂亮的统计数据的工具(四六级通过率、证书率、专升本率、考研率、就业率)。三年来,我生活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见过许多老师,却深刻感觉到中国大学的老师中(我不知其他学校如何,姑且这样概括)很少有老师能够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给学生以关怀,启发学生思考生命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温暖自己并以这股温情来关怀社会;很少有老师真正有学问更别谈什么学贯中西了,大多只是依附在公办教育上的蛀虫而已,平庸无能却又想佯装上帝。

相信每个和我一样来到中国大学生活过几年的人都应该深刻体会过这种公办教育下的低效、平庸、无聊、腐败之特色,这些极具特色的毒素就像慢性海洛因一样慢慢地侵入人(学生和老师)的神经系统,一点一点地对其实施麻醉,以致最后所有人(包括老师)就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丧失反抗能力,彻底沦为公办教育下的猎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上会存在一定数量的漏网之鱼(少之又少),但在这种慢性毒副环境的作用下他们会受到来自于作为已被毒害的大多数的攻击,因为他们试图打破这“舒适”的麻木状态[2],而随着这一状态的打破带来的必将是阵痛。于是,最后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都习惯了这种“舒适”的麻木。

公办教育何以至此?

我们要问了,公办教育何以至此,为什么公办教育会出现这样的困境?公办教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公办教育,顾名思义,是由国家(政府)设立开办学校并负责其运转经费,且其运行情况由国家掌控并由国家所有的教育模式。[3]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所有学校的日常经费唯一来源几乎都是国家的财政税收,这也就决定了所有学校(大学)必须听从于政府,必须按照政府的指示去安排和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否则,将面临经费短缺的状况,除非这个学校校长像民国校长那般强硬,同时那个主管教育的官员像民国官员那样妥协。由于经费掌控在政府手里,所以公立学校必将沦为政府为己谋利的工具。于是,我们看到,公立学校成为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源地。公立学校还将沦为政党的宣传工具,你看看今日中国高校开设的课程里有多少是政治宣传或出于政治宣传目的。如果学校(大学)被政治化和政党化,沦为了政党的宣传工具,那么它便失去了追求自由、真理、思想的美丽光辉,它将到处都充斥着欺骗与虚无,它将造就一群无理性思维的爱国暴民和一大批虚无主义者。当它被政治无情阉割之后,它将很难再次成为如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思想乐土。

如果我们从财产权的角度来看,公办教育又将是不正当的。公立学校的日常运转经费来自于政府的财政税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政府的税收所得是非法的,因为它建立在对公民财产权的侵犯之上。政府的征税是在没有取得公民同意的前提下而强制征收的,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的税收必然是非法不正当的。那么建立在税收之上的公办教育因而也就缺乏了一种正当性。因此仅此一点,就有理由废除公立学校。也许你会说,如果将公立学校全部废除了,那贫困家庭的孩子怎么办?关于这一点,我将在下文谈到。

在政府垄断教育的背景下,所有的学校将被政治化和政党化,尤其是在一党专政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党的组织将延伸到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高校,这样的典型代表便是学生会、团委、党委,它们监控着学校里发生的一切,管制着所有的校园社团、学生活动、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在这样的管制下,整个校园(不单单是课堂)就变得死气沉沉了,所有的自发性创作(尤其是社团组织与教师的学术研究)都将受到不同程度地打压而失去活力。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学行政化。大学行政化将政治权力渗透到那自由而纯洁的校园,于是大学校园也就沦为了官场的一个延伸。拥有行政级别的校长、握有官僚权力的领导、追逐世俗利益的老师和学生,这便是中国内地高校的全部。

由于教育是公办的,是被政府垄断的,所以在公立学校存在着资源随意被破坏和过度使用、教学活动效率普遍低下的现象,除此之外,公立学校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些都是由于这个“公有性质”(因为公有,所以没人关心)所致,而在中国的高校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而上述现象更为严重。

同样,由于教育是公办的,是被政府垄断的,课程设置(包括大部分教材的编订及选择)与教学安排的权力是掌握在政府官员手里,而好些政府官员由于对实际情况不是很了解或者说根本不懂教育,胡乱指挥,最后导致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不合理。以致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也没劲,整个课堂无聊透顶。

当然,我举这么多公办教育的弊端,并不是要否定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只是国家不应垄断教育而应鼓励民间办学,促进教育行业的竞争,去政治化和去政党化,彻底放松国家对教育的无理管制与侵蚀,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质量一步步提高,而学生为此支付的费用却一点点下降。只有这样内地的高等教育才能重回民国大学的高水平状态。

考研的乌托邦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有许多人以为考研是一个非常神圣的选择,以致在这样一种认同下,导致了更多的人盲目跟从考研而没有认真思考考研的现实性与适当性。于是近几年的考研人数就从08年的120万增长到12年的165.6万(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网),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研究生录取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也就是说研究生学历在不断地贬值。广东省教育厅:专科就业率高于本科研究生。据预计今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共有42.3万人,加上外省到粤求职以及往年暂缓就业的学生,共计超过65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专科生就业率依然好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生为90.09%,本科生为93.95%,专科生为95.65%。(南方日报10月25日)可见高学历不一定就比一般学历要更好找工作,况且,企业真正要的不是你的学历而是你的能力,你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

其实,我倒觉得考研不应该仅仅只是出于工作的考虑或者说根本就不应该考虑工作,也就是说,如果把以后能够找个更好的工作为唯一目标而考研的话,那还不如不考,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再加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局限性,很有可能读完研出来之后还没当初毕业时所找的工作要好。许多人将考研想得很美好,其实,这仅仅只是一种想象的美好,是虚幻的,或者说是乌托邦。

在我看来,考不考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大学里养成了一种高中时无法拥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它具有逻辑性与批判性。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建立来自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和不断地思考,广泛地涉猎各个学科领域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不断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独立思考与写作的习惯,并且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能够不断地走入到自己的内心与生命中去,不断追问自己的生命,寻找那源自内心的热爱也即自己一生的使命。在我看来,这两件事才是大学里最为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为重要之事,记住它们:一,逻辑性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二,人生使命的确立。

如果抛开了这两点而空谈考研,那真是又盲目又愚蠢。这样的考研将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也许会给人生带来无法更正的错误——耽误我们的人生和生命。时常听到这样的例子,本科毕业怕找不到工作就去读研,读完研出来后找工作还是不好找,于是有的人就选择了当初并不想从事的教师行业,还有的人没找到工作只要再去读博士,可读完博士出来之后还是没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它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当初选择时过于盲目。

只有那些对学习有着源自内心真正热爱且具备自学能力的人才适合考研,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要经过无聊的研究生考试。而对于那些本来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的人来说,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对上面两点不闻不问,就匆匆决定考研,这样的人注定是痛苦的,也是悲哀的。

总之,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局限性,对大多数人来说,考研并不是首选,也并不合适,如果,不想清楚,那我们将沦陷在这个看似美好的考研乌托邦中。

公办教育下的困境与考研的乌托邦                                    
注:
[1]“只要生命的根据在其自身,须通过其自身方得了解,生命便只知诸神之间永恒的斗争
”,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中的<以学术为业>,2005-03,三联书店。
[2]“人们在舒适的麻木着”,弗洛伊德。 “大多数人生活在寂静的绝望中”,梭罗《瓦尔登湖》,2009-01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3]参考维基百科:公立学校 http://zh.wikipedia.org/wiki/公立學校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