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国难财的人,应该得到奖励,而不是惩罚



讲价格概念的时候,薛教授为我们解释了一个离经叛道的观点,有人可能摇头,而我完全赞同。
他说,我们应该赞美那些发国难财的人。
教授的理由有3个:

1. 乘人之危有别于拦路抢劫

教授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你在路上遭遇拦路抢劫,你骗强盗说,身上没带钱,要他跟你去取款机上取。他答应了,结果,你到了人多的地方就跑掉了。这时候强盗追上来说:“你违约了。”
第二,你在沙漠里面,没水了,快要渴死了。这时,有人愿意卖1瓶水给你,一口价,1万元,要不要?你说身上没钱,先把水给我,回家后给你钱。他答应了,你保住了性命。结果你回到家后,不给钱,因为你觉得1万元1瓶水太贵了,这不是乘人之危吗?这时,那个人说,你违约了,我要告你。
如果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判?
一个是拦路抢劫,一个是乘人之危,他们当中有什么区别吗?
教授说,这两个案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在第一个案子里面,一个人面临着要钱还是要命,这两个选择是那个强盗自己制造出来的;
而在第二个例子里面,一个人他到底要失去生命,还是要付出1万块钱来买一瓶水,这种困境不是提供那瓶水的人制造出来的。提供那瓶水的人,只不过是帮助了那个非常需要喝水的人,给他多提供了一种选择而已。

所以,拦路抢劫跟我们平常所说的乘人之危,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个道理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又很容易犯迷糊,一旦进入具体的场景,情感就来劲了,并且往往打着崇高的旗号。
我们将它极致推演至发国难财的情形看看。
一听说“国难财”三个字,很容易让人义愤填膺,拍案而起。
但你想过没有,国难是谁造成的呢?是那个发财的人吗?
不是。
那么,发国难财是帮助了别人,还是害了别人呢?
别急,好好想想。
在我们的观念中,帮助就是无偿提供或无私给予的意思,就是捐助,给你吃,给你穿,给你住,是给你而不是卖给你,非但不收钱,而且还给你钱。
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面前,“卖”这个字好刺眼,好肮脏!卖东西的人就不是好人!
谁要是在灾难降临时卖卖卖,就是趁火打劫,就是TMD发国难财,信不信LZ弄死你!我们不承认“卖东西”也是一种帮助。
息怒息怒。请继续听课。
发国难财的人可能是利用了别人,但是这种利用,对对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其实,医生不就利用了病人的生病吗?老师不就利用了学生的无知吗?但是医生对病人来说是有帮助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帮助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道理还是不容易明白,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尤其是大家都习惯了慈善捐助或被慈善被捐助的时候。
假如,灾难发生时,那你说,是有发国难财的好呢,还是没有好呢?或者,你在沙漠里缺水时,是选择高价买水救命,还是等着渴死?我们没有权力要求有水的人一定要免费送给你,凭什么指责一个为你有偿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呢?
你说,没钱的人就该等死吗?
对不起,没钱就可以免死吗?即使有钱,但没有卖家,你怨谁去?

2. 阻止别人发国难财,只会让遭受灾害的人处境更糟

教授又举例。
好几年前,美国发生过一次叫做“卡崔娜”的飓风灾难,造成了密西西比河附近大规模断电。肯塔基有位哥们儿得知这一消息后,认定发财的机会来了。他花光积蓄买了19台发电机,租了一辆大卡车,长驱1000多公里,抵达密西西比。他发现很多居民确实需要发电机,他就用双倍的价钱出售。但是,警察把他抓起来投入了监狱,并没收了发电机。警察认为,这家伙违反了当地的反价格欺诈条例,哄抬物价,牟取暴利。这人被关了4天后出狱,而那19台发电机,仍然扣押在政府的仓库里面。
对此,美国广播公司的一个实事节目的主持人约翰·斯托塞尔(John Stossel),问了一个问题:到底是想要发财的哥们儿帮助了居民,还是把所有发电机都扣押在政府仓库里面的警察、政府帮助了居民,到底是谁对居民造成了伤害?
居民的回答是:“我们要的是发电机,我们要电,我们要食物。”
我们会很自然地启动情感模式,排斥发国难财。但是如果不能发财,他会跑1000多公里路,买那么多发电机,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吗?
这个主持人不弄个水落石出不罢休,跑到街上继续采访:“发国难财对不对?”所有人都告诉他,发国难财是不对的,亏你说得出口。
紧接着,他又跑去采访了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问他们发国难财到底对不对。
这三位经济学家,一位是199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 ),他说发国难财是增加供给的最好办法,当然应该鼓励。
第二位经济学家,是2002年拿诺奖的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 ),他说发国难财是好事。
第三位经济学家,是大家熟悉的、1976年诺奖得主弥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他说:“这些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得到惩罚。”
我国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贵州某地发生旱灾,缺水。这时候有些志愿者千里迢迢跑去送水,其实送水效果有限,因为你也要用。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志愿者把矿泉水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后,他们并没有饮用这些矿泉水,而是立即把矿泉水给卖了。然后,他们用卖矿泉水的钱买一些更脏的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不需要这么少而这么干净的水,他们需要更多的即便不那么干净的水。
这些自愿者的行为值得钦佩,尽管效果有限。但你更要明白,在你自愿免费给别人派发矿泉水时,千万别阻止别人高价出售矿泉水。
因为如果你阻止别人发国难财,阻止别人用高价出售矿泉水的话,那这些人就不会出现了。它的结果很简单,就是水的供给会更少。
所以阻止一些人发国难财的直接后果,是让那些遭受灾害的人的处境变得更糟。
这是我们经常说的,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事与愿违规律的学问。
我想起一个特别的例子,2008年,汶川“5·12”地震。那时,有没有人去发国难财呢?
没有人敢,也没人愿。不过,我们看到,在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大势中,万科和王石捐款不力被骂得狗血淋头,陈光标慷慨撒钱获誉“中国首善”。
国内一度掀起慈善大辩论,热闹非凡。后来,有一个声音如雷贯耳:带着功利做慈善。
你看,慈善背后,也有成本和利益的考量,名与利照样掺杂其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若欲取之,必先予之。

3. 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价格永远起调节的作用

教授告诫我们,在经济学当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要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
愿望是一回事,但是愿望造成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
教授讲到,一个人想要买最便宜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寻找最便宜的苹果的时候,他的寻找行为本身就使得苹果的价格上升了。
一个人想要卖最贵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想要把自己的苹果以最高的价格卖出去的时候,他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使得苹果的价格下跌了。
顺着这条逻辑线推演,那些发国难财的人,他们自己本身的行为就能够增加更多的供给,使得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供需之间的矛盾。
理解了这些道理,你就会冷静思考以下问题了。
春节期间的火车票该不该涨价?
黄牛党的存在有价值吗?
滴滴打车高峰时段的加价是否合适?
有些同学会说:“薛老师,你怎么老是说要涨价,涨价不是治本,只是治标而已,真正解决问题是要增加供给啊。”教授的回答是,供给永远是不够的,在供给不够的情况下,价格永远要起到调节的作用。

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开玩笑的。

对价格的调节作用的理解,我居然一点不纠结,完全赞同教授的观点:
无论发国难财让我们在感情上有多难受,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发国难财的人,是给那些遭受灾害的人提供更多的帮助,更多的选择。鼓励发国难财的人,才能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他们应该得到的是奖励,而不是惩罚。
————————————————
时间的朋友
用攥紧的拳头是无法播种的
-----------化学家 福井谦一


作者:时间de朋友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47661520742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