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像撒彻尔夫人那样对待国企

中国应像撒彻尔夫人那样对待国企

 朱东亮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的改革浪潮中,英国的撒彻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无疑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他们推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世界经济在共产主义浪潮中得以扳回一局。英美两国在他们的推动下,主动削减政府开支、降低税率、缩小政府规模、减少社会福利,积极推行鼓励企业家才能自由发挥的自由市场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最终使得两国经济先后走出经济滞胀,实现强劲增长。在全球共产主义的浪潮下,以及无数民众和知识分子都看好苏联羡慕苏联体制的背景下,资本主义才得以留存下去。

在我的印象中,几乎很少有政客会表现出珍爱自由,主张削减政府开支,控制政府规模,但撒彻尔夫人和里根不一样。里根在总统就职典礼上说,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所在。[1] 相比之下,今天的奥巴马能说出这样的话吗?而撒彻尔夫人更是从一开始就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和管制,主张自由市场制度。撒彻尔夫人将弗里德曼与哈耶克当做她的经济与政治哲学导师,坚决反对共产主义,她和里根形成亲密战友,联合抵御来自苏联的共产主义,防止西方被赤化。于是撒彻尔夫人和里根被当成是东西方之间意识形态的激进代表。

我们从小的历史教科书上就是这样写的:由于东西方的意识形态之争,西方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着和平演变。一个简单的“意识形态之争”就将社会主义内在的必然缺陷给掩盖掉了。这样的操作手法,以致我在读中学的时候误以为西方国家无端地仇视社会主义,以顽固的偏见干预并阻挠其他国家的正常发展。表面上的所谓意识形态之争,其实背后是有科学的经济逻辑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早已被奥地利经济学派论证其必然走向破产崩溃。[2] 米塞斯、哈耶克更是从理论上、逻辑上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不可能。可以说,米塞斯提出的“社会主义无法进行内部的经济计算问题”[3],以及哈耶克指出的“自发秩序”的伟大洞见(由于指导人们经济活动的信息和知识是弥散而分立的,以至于一个统一的中央计划机构无法获得这样全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指挥,在此意义上,人类社会形成的法律、风俗、制度等一系列秩序都是人们在长时间里不断相互交往过程中演化而形成的,即秩序乃人之行动之产物,而非人之设计之产物)就已经使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在理论逻辑上破产。[4] 除此之外,哈耶克还警告说,社会主义由于大规模地使用强制手段而必然导致极权统治,造成社会的整体失调失序,最终“通向奴役之路”。[5]
 ç…§ç‰‡
撒彻尔夫人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才会如此强烈地反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反对并不是简单的所谓“意识形态之争”,它是一种建立在经济学科学的理论逻辑基础上,具备对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逻辑理路清醒认知之后的反对和抵制。它不是一种轻佻的感性行为,而是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理性行为。正是因为时常批评苏联,发表反共言论,被苏联官方报《红星》嘲讽为“铁娘子”(Iron Lady),但这一嘲讽并没有引起撒彻尔的反感,反而成为她的一个美丽绰号而被广为传播。[6]

我最佩服撒彻尔夫人的是她在担任英国首相期间,能够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顶着巨大的民意压力,坚决进行国企私有化和打击工会组织。二十世纪是共产主义思潮四处泛滥的世纪,也是共产主义运动全球扩张的世纪。二战之后,苏联成为世界的一极,以至受其控制的东欧纷纷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实行和苏联一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在西欧,包括法国、德国(西德)的欧洲大陆流行的是另一套思想理论——社会民主主义。社民主义不同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它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变种。它区别于社会主义的地方在于,它主张在政治层面实行民主制度,但在社会经济层面,它又俨然成了社会主义论调。它反对自由资本主义,认为自由资本主义效率低下,存在剥削,必然会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而这与它所一贯追求的社会公正、结果平等相悖。于是为了确保它所追求的社会公正、结果平等,它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管制,例如大规模地将私有企业和私人部门国有化,建立起大量的国有企业,让其承担起社会责任,充当调节社会公平的工具;建设福利国家,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社民主义在英国的表现正是这种大规模的国有化。英国的大规模国有化过程分两次进行。

 “在1945年的大选中,保守党大败于工党。1945年—1951年,艾德礼工党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艾德礼政府对英国大工业,包括钢铁、煤炭、铁路、航空、电信和英格兰银行,实行国有化。在1974~1976年威尔逊工党政府执政期间,英国又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两次国有化高潮使国有工业在英国重要工业部门中的比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英国《经济学家》1978年12月30日一期的统计数字,国有经济在英国重要工业和交通部门中的比重是:石油25%,汽车50%,钢铁75%,航空75%,煤炭100%,电力100%,天然气100%,造船100%,铁路100%,邮政100%,电信100%。”[7]

由于垄断国企的大量存在,竞争缺失,必然导致腐败低效,经济没有活力。此外,工党将国企视作为英国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调节社会公平的工具,使得这些国企失去利率目标,而这无疑又将加重英国经济的低效,同时也将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而工会组织尤其是国企中的工会,在推行社民主义的经济政策中,他们俨然成为了特权阶级,他们向企业漫天要价,懒散低效、联合罢工、毁坏工厂机器设备、强制非工会劳动者不得在工会统治之处就业。这样侵犯企业家财产权的罢工行为对经济发展怎么可能会有好处?于是在进行长达三十年的国有化之后,英国经济一蹶不振,经济增长停滞不前、通货膨胀——失业率高企、政府福利开支不断扩大、经济效率严重低下,而撒彻尔夫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台执政的。1979年,面对整体罹患“英国病”的英国社会,撒彻尔夫人入主唐宁街10号,开始了她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国有企业,将大量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变卖出去,从石油公司到钢铁、天然气、自来水公司,私有化无边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打击工会力量,使其彻底失去左右政治的力量。鼓励私人的企业家才能的自由发挥,鼓励市场的自由竞争。不难看出,自由市场是撒彻尔夫人改革的核心理念。终于,在撒彻尔夫人改革下,英国经济终于走出了“滞胀”局面,摆脱了“英国病”的困扰。自1981年以后,英国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3%,仅次于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8]

任何的改革都需要勇气和决心,因为改革必定会引发与整个固有利益格局的冲突。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一定会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依附寄生在国企中的工人和官僚管理者。我无法想象撒彻尔夫人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压力与困难(甚至直到今天她逝世之后,你都能在英国街头看到人们庆祝她的死亡。),但在面对无论是来自民间还是来自政府内部的反对之声,她都坚决地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推行下去,这份决心和勇气难能可贵,也正是撒彻尔夫人的伟大之处。但今天的英国却在私有化、自由市场的道路上走回头路,曾经被私有化过的一些国企,今天又被英国政府收归国有了,除此之外,工会的势力也在不断增强,福利国家程度渐重。这实在是不得不让人可惜。

撒彻尔夫人力推的国企私有化对于今天的中国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的。中国是前共产主义国家,曾经举国公有制,几乎100%的国有化,一切依靠行政指令来组织并计划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依靠强制手段、取消市场交易的经济制度最终因压制人们自由地发挥企业家才能以致无法实现社会的动态协调而最终崩溃破产。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计划经济的崩溃破产中开始的。今天的中国是从举国公有制中走出来的,因此在诸多的社会领域遗留下许多的计划经济产物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国企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进行了几轮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朱镕基任内的国企改制。朱镕基的国企改制,淘汰、破产、重组了大量的小型的、能效差的国企,大批的国企工人因此下岗。但朱镕基的国企改革,并没有将那些大中型的国企私有化,只是给与其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因此本质上,朱镕基的国企改革并没有破除垄断,没有放开市场,更没有朝着私有化的道路进行,反而强化了国企在许多行业的垄断地位。正是因为当年不彻底的改革,才有了今天严重的国企问题。

国企,名义上是全民所有,实际上并非如此。国有企业永远不会是全民所有,它一直都仅仅是政府官僚和国企官僚管理者所有。所以,即便是国企盈利,也无论它如何盈利,它都不会让全民共享。所以当年张维迎提出的“冰棍理论”其实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而郎咸平为反对“国有资产流失”提出的“仆人比喻”就显得有些自欺欺人了。国企的本质是打着全民所有的旗号,进行垄断,并借此为政府官僚和国企官僚管理者输送利益。今天中国大量存在的国企央企,使得中国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因为大量存在的国企破坏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所以,对于今天国企林立的中国来说,撒彻尔的国企私有化就显得特别重要,也特别具有借鉴意义。

由于政治权力的支持,国有企业永远无法像私人企业那样高效运作,原因是:一,剔除竞争的垄断地位;二,拥有国家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三,没有明晰的产权归属制度。仅仅是前面两点就足以扼杀国企的竞争力,在垄断保护和财政支持下,国企一定是不思进取的,它不需要像私人企业那样要讨好消费者,接受市场的检验,控制并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国企(如银行)的服务态度总是很高傲恶劣,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又很差。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国企没有任何激励去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而这也必然导致它的低效和浪费。而第三个原因则更加加重这一弊端。没有明晰的产权归属,就不会有正向的激励效应,自然也就会衍生出严重的腐败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国企没必要盈利,因为它是公益性的,它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大众。这种说法很天真。国企由于上文所提到的三个因素而彻底失去改善经营的动力,内部产权归属的缺失和外部竞争机制的缺乏使得它无法建立起类似私人企业那样高效有力的正向激励机制,最终当然也就无法肩负起承担所谓的“社会责任”[9],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若还有人像社民主义那样天真地以为只要有国家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国企一定能够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承担起调节社会公平的社会责任,他只要去看看国企每年造成了多少低效、浪费和腐败就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国企没有存在的必要,任何的“公共物品”其实都可以由市场提供。而且由市场(私人企业)提供会更高效,也会更加的质优价廉。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如美国),市场化的私人公司已经发展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安保服务了。面对今天中国存在的严重的国企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像当年撒彻尔夫人那样,采取国企私有化的手段,破除垄断,限制政府再介入到相关行业,营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的国企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余毒,它不是好东西,相反它是一个不断吞食社会财富和创造力的无底洞。对待国企,中国应像撒彻尔夫人那样“削骨疗伤”——废除国企,进行国企私有化,破除垄断,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注释:

[1]1981年,里根在就职典礼上说道。
[2]在19世纪,以门格尔、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进行了详尽的批驳,从使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在理论上破产。详见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庞巴维克的《资本与利息》等著作。
[3]详见米塞斯《社会主义: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
[4]详见哈耶克《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等著作。
[5]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6]在1976年1月19日,撒切尔夫人在肯辛顿的社区会堂发表了一次演说,尖刻地对苏联作出抨击:“苏联人正不怀好意地存心支配世界,他们正极力使自己成为世上前所未有的超级帝国。那些在苏维埃政治局的人根本完全不需理会民意的波动,他们一向都是把钱花在枪支(军事)而不是牛油(民生);但我们却把枪支放到最后。”苏联国防部的官方报章《红星》因此抨击撒切尔夫人为“铁娘子”,这个名字及后更透过塔斯社传到世界各地。(来自维基百科)
[7]引自“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与非国有化”,吴易风,中国人民大学
[8]数据来自维基百科

评论

热门博文